液-液循环流化床动态制冰特性
冰蓄冷技术是缓解电网电力供需矛盾,实现“削峰填谷”的重要措施[1~3]。传统的冰蓄冷方法(封装式、盘管式)由于存在冰层附着在固体传热面上恶化传热的问题,制冰能耗大,制冰效率低[4]。近20年来,流体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引起了蓄冷界的广泛重视。流体冰[5](或冰浆、可泵冰,IceSlurry)通常是由直径小于1mm的冰晶颗粒与水(纯水或掺有冰点抑制剂)构成的混合物。由于冰晶颗粒微小,大大增加了换热表面积,且在制冰过程中实现完全流动换热,有效地避免了冰层热阻问题,因此制冰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际应用表明,制取流体冰性能系数COP可比制取块冰提高近1倍[6]。此外,流体冰还具有如下优良的应用特性:蓄能密度巨大,传热性能好;流动性能好,可以直接用泵输送,蓄冷(冰)罐安放位置灵活;融冰特性优良,制冷效率高;非常适合应用于蓄冷空调[7]。
关于流体冰制取方法的研究是流体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关键问题[8]。目前,国内外对流体冰技术的研究已十分广泛,制取流体冰的方法主要有机械刮削法[9~10]、过冷水法[11~12]、直接接触法[13~14]以及真空法[15]等。前两种方法已商业实用化,其它的则基本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但运行连续稳定且经济的流体冰制取方法至今仍未出现[8]。因此,开发一种设备简单、运行稳定且性能高效的流体冰制取装置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液-液循环流化床制取流体冰是最新提出的一种制冰技术,该技术结合液-液雾化理论,同时将高效传热传质的流态化技术引入制冰领域。这里针对该新型技术,搭建了试验研究平台,在多工况条件下完成了流体冰冰晶制取的热态试验,研究了该制冰新技术的动态制冰特性,获得了相应的规律。
1 实验研究
1.1 实验装置
图1为液-液循环流化床制取流体冰技术的系统简图,图2为对应的试验台实物照片。采用将水高压喷入非溶载冷液体中,雾化形成细小水滴。由于床内两相流密度相近,液滴与载冷流化介质(非溶液体)一般呈散式流化态[16],流动中直接接触换热,液滴快速冻结而生成冰晶。液-液雾化形成的细小液滴大大增加了两相接触表面积,且与载冷介质在散式流化态中直接接触换热,有效地避开了传统制冰方法中冰层热阻问题,极大地强化了床内多相流动与换热,使制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将所获取细小冰粒与水(纯水或含有冰点抑制剂)混合,即可获得任意含冰率(IPF)的流体冰。而过冷法制取冰浆中经过一次冷却后的含冰率只有2%,要达到一定的含冰率,水泵的能耗将大大增加。而且,制冰装置中采用雾化技术,由于相间界面张力作用使所形成的液滴一般为较规则的球形颗粒,因此,最终获得的冰粒表面圆滑,与机械刮削式制冰法相比,大大减小了形成冰浆后冰粒发生聚集硬化的几率。
相关文章
- 2024-01-02提高工程力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究
- 2024-08-21曲面曲率精简算法研究
- 2024-10-15分析弹性支承输流管道的失稳临界流速
- 2024-05-27车辆动态称重技术现状及典型动态称重方法的探讨
- 2022-06-24基于PCIE/104总线的高速数据接口设计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