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式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插入式热式质量流量计的设计和标定方案。详细阐述了插入式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的设计原理,通过对准则关系式的处理得到了适用范围广、形式简单的流量表达式。分析了在制作过程中影响其精度和标定的因素,并在系统热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传热过程中减少热损失的措施。用直接测量法对流量计进行了标定,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导热系数与密度之比较大的石墨作为传感器探头的填充物质能有效地提高流量计的响应速度,该流量计能够精确测量气体质量流量。
表面强化镀层对高速轴承腔密封端面变形及摩擦磨损影响分析
为了揭示表面强化镀层有效改善高速轴承腔油润滑机械密封的耐磨性和稳定性机制,本文采用数值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端面镀Cr强化机械密封展开端面变形及摩擦磨损性能分析。通过热力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厚度Cr镀层摩擦副对端面温升、变形的影响,使用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相应摩擦副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采用高速密封样机测试了端面温升、密封效果,探究了强化镀层密封端面摩擦磨损强化机理。结果表明:热力耦合作用下高速密封端面产生发散型变形,端面磨损以磨粒磨损为主,端面外侧出现局部黏着磨损;对比无镀层密封端面,Cr镀层端面变形小,温升低,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摩擦转移膜;适当增加Cr强化层厚度有利于降低端面温升,提高密封稳定性,高速轻载工况下较优镀层厚度约为0.15mm。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高速轴承腔油润滑机械密封材...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
由于传质传热效果优异、反应选择性好、安全稳定等优势,微反应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众多方面。研究归纳总结近几年微反应器的设计与应用,首先介绍微反应器的制作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其次总结微反应器通道设计强化传质和传热的常用方法,然后介绍微反应器的最新应用进展,包括合成有机化合物/聚合物、纳米颗粒、能源物质以及生物医药等,最后对微反应器的设计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为微反应器的选材、加工制造、优化设计以
直接蒸发内融冰式冰蓄冷空调蓄冰槽内的传热特性研究
对竖直盘管直接蒸发蓄冰空调系统的蓄冰槽进行了蓄冰和融冰过程的传热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获得了蓄冰过程中水温变化、水温分层、以及融冰过程中制冷剂过冷温差及水温的升高规律。采用分布参数的方法建立了数学模型,对直接蒸发蓄冰槽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能够较好的吻合。由此为直接蒸发内融冰式冰蓄冷空调产品的设计及控制过程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定壁温闭式环路型自激振荡热管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工质R134a在0℃~100℃温区范围内相对于工质水、R123、乙醇可能具有更佳的蒸发和冷凝特性。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管径闭式环路型振荡热管在不同工况下的传热性能。结果表明:两组管径的当量有效热导率和输热量在稳态时具有同相非周期性变化趋势。对小管径装置来说,当量有效热导率随充灌率的变化趋势与工作温区有关。对大管径装置来说,近工况下当量有效热导率要比小管径低很多,但仍为纯铜管的一百多倍。实验证实R134a具有良好热传导性能,有望在微通道闭式自激振荡热管中使用。
横流闭式冷却塔的试验研究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冷却塔——横流闭式冷却塔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得到了影响横流闭式冷却塔性能的主要因素,并经过分析得出了这些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优化横流闭式冷却塔设计的几点建议。
板式蒸发器的工业应用概述
板式蒸发器是一种新型高效节能设备,具有传热系数高、结构紧凑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冶金、食品、造纸、空调制冷以及化工等行业。本文介绍了板式蒸发器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对其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同时,对板式蒸发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装载机液压系统的传热仿真分析
为解决装载机夏天工作中液压系统过热问题,提出了将集总参数法用于液压系统解决传热问题的方法。采用集总参数法,建立液压系统传热问题的RC网络传热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对某50型轮式装载机液压系统传热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比较了仿真结果和试验数据。结果表明:采用集总参数法研究装载机液压系统的传热问题,其仿真结果的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模型的准确度满足工程设计需要,对液压系统的设计和改进具有指导作用。
冰浆流动及传热特性研究进展
通过综述近年冰浆流动特性方面的研究,介绍不同的冰浆模型,并讨论冰浆在管内流动的压降及流型。然后从冰浆导热系数开始,综述冰浆的传热特性,讨论不同表面换热系数和相应的Nusselt数,为研究冰浆的流动和传热特性提供借鉴。
全液压稠油热力开采系统
介绍了全液压稠油热力开采系统的采油装置及其液压技术原理,分析了系统的可行性,对系统进行了井下流体热力学研究.通过建立物理和数学模型以及使用计算机进行仿真,得到当原油的井底温度一定时,液压油在系统中具有与其等效的加热效率,进而得到原油的出井温度与液压油的输入温度及原油保温所需的液压油最小输入温度与液压油的流量基本呈线性关系.验证了该系统对稠油的加热和提采方式是可行的,而且效果比较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也为进一步研弃井下流体传热情况提供了弹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