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霜等截面环肋传热特性
通过适当假设,推导出了结霜等截面环肋传热的数学模型,然后得到其传热热问题的修正解,同时给出其相应的热流量计算公式。与一般简化的肋传热计算公式相比,该解提高了计算精度,并且表达形式简单,可以很方便的应用于工程实践;对结霜肋片的设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可以推广到其他类似的传热等问题中。
降膜蒸发冷却复合传热传质研究
建立了描述叉流式降膜蒸发传热传质过程的数学模型,对气相微分方程利用积分法求解,导出确定气液界面温湿度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基本一致。对叉流式降膜蒸发冷却进行深分析表明,该冷却手段可使处理空气的最低温度接近或达到空气的湿泡温度,得到叉流式蒸发冷却器通道内气流温湿度分布曲面及气液界面温度分布曲面,表明典型工况下,叉流直接蒸发冷却器可使处理空气温度降低10℃左右。该冷却方式能耗很低,在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多头螺旋管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
以多头螺旋管为研究对象,以水为传热介质,利用Pro/E建立不同结构参数的螺旋管实体模型,通过ANSYS中的流体传热分析模块FLOTRANCFD对螺旋管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探究了换热过程中螺旋管各主要结构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综合换热性能评价指标PEC-1,随螺旋管头数的增加,其值有明显的提升,当螺旋角超过45°时,PEC-1的值急剧下降,而槽深的变化对其作用相对较小.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直观及方差分析,完成了对多头螺旋管结构的优化.
液氮垂直流动沸腾的双流体模型分析
采用双流体模型计算了液氮在垂直管内的上升流动沸腾过程,考察了壁面热通量和液体流量对流动及传热传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上升流动沸腾中重力压降占主导地位;根据截面液体温差的变化可判断沸腾模式的转变;壁面热通量与液相流量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沸腾过程中的传热传质特征。
二元混合工质HFC23/CFC13池核沸腾传热的实验研究
实验测量了二元混合工质HFC23/CFCl3池核沸腾传热特性。加热面为紫铜表面,实验测量的压力范围为0.1-0.55MPa。热流范围为10kW/m^3-300kW/m^2。实验数据同现有经验关联式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Fujita and Tsutsu/关联式和Thome and Shakir关联式对混合工质HFC23/CFC13的传热系数预测较准确,预测值与实验值之差≤±20%。
关于热声驱动器水冷却器传热和压降的讨论
作为热声驱动器的核心部件,冷却器性能直接影响整机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对两种不同型式的水冷却器的性能进行实验比较并对其各自的热阻和流阻进行分析计算,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纳米颗粒和扭曲带条件下自动传动流体的液压和热分析
研究了带有扭曲带的管内自动传动纳米流体(ATNF)的液压和热行为。并分别对扭曲带和纳米颗粒两种情况下传动油的换热效果和压降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利用CuO纳米颗粒制备自动传动纳米流体。研究了不同雷诺数和不同质量分数纳米粒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应用纳米粒子和扭带,压降和Nu数平均增加约为53%和76%。采用热性能指标η,同时研究了提高传热和压降的效果。在所有情况下,传热的提升比压降更明显。在Re=634和Φ=2%时,观察到最高的热性能为1.9。此外,单独使用扭曲带可以使Nu数提高41%,而单独使用2%的纳米粒子时的最大增量为13%,所以使用扭曲带更有效。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研究进展
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是适用于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的高效紧凑式换热器,在新一代核电、光热发电、氢能领域呈现出潜在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试验研究,列出并对比了相关研究中得到的传热与流动准则方程.指出了目前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数值模拟局限于设定恒定边界条件,单层通道传热与流动的试验局限于低雷诺数范围,样机传热与流动试验局限于单相工质.展望了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传热与流动进一步研究方向.
微胶囊流体微通道传热研究进展
相变微胶囊流体因相变潜热大和粒子之间的微对流效应,具有载热密度大,传热温差小的特点,在传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其低导热率和高粘度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基于微胶囊流体在微通道内不同流动状态下的传热性能及强化微胶囊流体传热方面进行研究进展介绍,并分析总结微胶囊流体在暖通空调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
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管内对流换热实验方法研究
典型的管内对流换热实验的第一、第二类边界条件下进行。本文研究了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数据的设计整理方法并给出了实验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