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板式吸附床传热性能的数值模拟
设计了新型肋板式结构吸附床,建立了吸附床在非第一类边界条件的三维传热传质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中有限控制体积方法对吸附床内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通过研究吸附床内温度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分析了换热流体参数和吸附剂导热系数变化对床层传热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剂的导热系数,换热流体流速、温度对床层传热特性影响显著且肋板式吸附床传热效率高,吸附床内温度分布均匀。
热力膨胀阀流动噪声试验研究
为了获得热力膨胀阀的瞬态噪声特性,采用试验方法对不同温包充注、不同阀内结构的膨胀阀的啸叫噪声进行研究。获得了系统开机过程中热力膨胀阀啸叫噪声与温包充注、阀内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交叉充注,低蒸干压力充注,在阀内安装碟形弹簧有利于降低膨胀阀啸叫噪声。
脉冲管制冷机充气系统的纯化研究
设计了低温吸附器对充气系统进行纯化处理以减轻污染,氦气浓度由99.0471%提高到99.8066%,效果明显。另外,对充气系统还进行了其它的处理措施,能有效地净化系统管道。
冰浆在蓄冰池中的贮存与融化研究进展
总结分析现有的蓄冰池中冰浆贮存及融化在机理、数学模型、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实验研究了入口冰浆流量、冰浆固相含量、初始液面高度和进水管布置等参数对贮存和融化特性的影响。实验发现使用高浓度的二元溶液、高含量冰浆固相以及增大进口流量都可以使冰浆贮存更均匀;增大融冰溶液的流量、增加扰动以及均匀喷撒溶液是避免“沟道”效应从而实现快速、均匀融冰有效手段。
4KG-M制冷机做冷源的自循环氦液化装置研制
采用5台1.5W/4.2KG—M制冷机(日本住友RDK415D)并联研制出了1台方便实验室使用的小型氦液化装置,并为其建立了性能测量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液氦温度为4.17K(饱和压力为96kPa)时,氦液化率为74L/d;液氦温度为4.42K(饱和压力为121kPa)时,液化率为116L/d,经拟合,在4.2K(饱和压力为100kPa)时液化率为83L/d,并且通过100小时以上的连续运行,说明该氦液化装置自循环性能良好。通过实验发现:实测氦液化率远大于制冷机冷头制冷量对应的计算氦液化率。分析认为:G—M制冷机气缸壁对氦气预冷是提高实际氦液化率的主要因素。
低温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实验系统设计
设计了一套氦透平膨胀机实验系统,该系统可以用来对工作在液氢—常温区范围内的不同规格的氦透平膨胀机进行性能测试,还可以用于开展以氦为工质的低温环境下透平膨胀机实验研究,以期掌握氦透平膨胀机的关键技术并进一步提高氦透平膨胀机的性能。
环境压力对低温容器蒸发流量的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
建立了用于计算低温容器蒸发流量的数学模型,得出了蒸发流量与环境温度、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瞬时蒸发流量变化不但受到环境压力影响,同时还受到环境压力变化率以及容器内液体量的影响。提出了衡量环境压力变化对蒸发流量影响程度的无因次量,讨论了在不同漏热、不同装载量情况下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程度。以液氮为工质,对35立方米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在不同地点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透平膨胀机叶轮超速试验台主轴系统的减振支承
介绍了一种新型“O”型橡胶圈的减振支承结构。通过对普通丁晴橡胶“O”型圈的实验研究,采用Kelvin-Voigt粘弹性力学模型,得出了丁晴“O”型橡胶圈的刚度K随频率增加,先有一上升段,后逐渐下降,而幅值比α、阻龙系数C随旋转频率的增加而下降,损耗因子η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大的规律,并在低温透平膨胀机超速试验台的主轴系统减振支承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热声系统起振消振行为的实验研究
对热声系统的起振与消振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在的热声振荡滞后回路。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对称加热与单向加热)及充气压力时滞后回路的影响,得出一些令人感兴趣的结论。
24°球形管路接头低温密封性能研究
对24°球形密封管接头进行了计算分析,从理论与试验上分析24°球形管路接头的密封性能。首先利用界面渗透原理和A. Roth假设对界面微漏孔泄漏原因和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其次利用双线性等向强化本构模型对球头密封面的弹塑性变形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利用密封面微漏孔泄漏模型对常温和液氮环境下的球头密封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4°球接头第一道密封面平均宽度0.296 mm,第二道密封面宽度0.389 mm;(2)24°球头密封面最大比压在573 MPa左右,第一道密封面平均比压381 MPa,第二道密封面平均比压290 MPa;(3)24°球头密封接头液氮环境下的理论泄漏率为4.0×10-6Pa·s,与平均试验泄漏率5.1×10-6Pa·s相比,误差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