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桥壳一体化结构和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下)
《驱动桥壳一体化结构和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上)见《锻造与冲压》2023年第2期一体化桥壳的制造工艺整体式桥壳的加工制造工艺,主要有整体铸造、机械胀形及液压胀形等。整体铸造工艺作为桥壳最先采用的制造工艺,整体铸造工艺通常选取铸铁(球墨、可锻)和铸钢制造桥壳。该工艺制造出的桥壳两端需压入无缝钢管,这是为了增强桥壳的强度和刚度,而无缝钢管替代了半轴套管的功能并用销钉对其固定。
高能率冲击液压成形设备设计及复杂铝合金零件成形
通过结合液压成形柔性介质优势和高速成形高应变速率优势,提出了一种新型高能率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和装备,该技术能够提高材料的塑性成形能力,同时具有回弹小,无需密封,良好的表面质量,非常好的小特征填充能力等特点,能够解决传统落压成形技术制造铝合金复杂航空钣金零件过程中存在的起皱、开裂和需要大量人工辅助的问题。首先对单冲击体和双冲击体2种冲击形式的冲击传载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大质量单冲击体液室压力保持效果好、液固界面压力倍增系数高、能量利用率高。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新型冲击液压成形设备,通过采用气液组合驱动方法实现了高压高速驱动,设备冲击能量为225 kJ,液室直径250 mm,液室峰值压力可达1000 MPa以上。不同于以往设备主要用于实验研究,该设备能够实现高能率冲击液压成形技术的工业化生产。最后进行了...
W波段二次谐波突变复合腔回旋管数值模拟
通过对二次谐波低电压突变结构复合腔回旋管中谐振腔结构、模式竞争以及电子注一波互作用的研究,分析了高频结构特性、寄生模式的抑制和工作参数优化等问题。给出了3mm二次谐波低损耗TE02/TE03模式回旋管的模拟设计结果。计算采用了坡度磁场,互作用效率得到显著提高。PIC粒子模拟结果表明:在电子注电压25kV、电流4A、纵横速度比1.6、工作磁场1.72T时,回旋管可获得37kW的输出功率,横向运动能量转换效率高达51%,器件效率为37%。
卷弧翼火箭弹的参数化建模方法
针对多学科设计优化的需求,综述了几种常用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对卷弧翼火箭弹参数化建模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利用UGNX提供的API开发了参数化建模的内部和外部程序,可为空气动力学科计算提供几何模型和为弹道学科计算提供弹体标志量信息。
莱钢大H型钢生产线工艺技术及设备特点
介绍了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H型钢生产线的产品方案、生产工艺、主要设备及其特点,以及该生产线采用的异形连铸坯、热送热装、CCS万能轧机、X—H轧制法、CRS辊式矫直机、长尺冷却-长尺矫直等先进技术。
全液压步履式桩机深层清障施工工艺探析
详细介绍了宁波市某核心城区近地铁深基坑工程桩基围护施工中遇到深埋地下障碍物,利用全液压步履式桩机深层清障工艺进行清障施工,并详细描述了清障完成后的地下连续墙、工程桩及坑内加固的施工方法。该清障施工工艺解决了在紧邻地铁隧道及城市主干道的基坑中,清除埋深较大的老桩及地下结构的难题,并由此总结出一套减小土体扰动以保护城市主干道及地铁隧道的深层清障施工工艺。
非对称异形管零件的液压成形轴向补料方式
为获得非对称异形管液压成形轴向补料量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采用响应面法结合有限元模拟对管材液压成形过程中的轴向补料方式开展研究。以目标零件的最大减薄率和胀形高度为响应量,以左、右两侧推头的轴向进给量为设计变量。采用Design Expert 10软件根据中心复合设计法进行实验设计,建立了关于零件减薄率的二阶响应模型和胀形高度的一阶响应模型。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对称补料方式,非对称补料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目标零件的减薄率,提高胀形高度。响应面法优化结果显示,左推头进给29.37 mm、右推头进给10.00 mm的组合补料量可使零件胀形高度达到15 mm,最大减薄率控制在20%以内。开展验证实验,所获得零件的实际胀形高度为14.84 mm,最大减薄率为16.22%。进一步证实了所建立的响应面模型优化效果显著,且实验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得零件无过...
准双曲面齿轮HFT磨齿齿面接触区预测方法研究
为了便于预测汽车驱动桥准双曲面齿轮齿面接触形态,提出了一种齿面失配分析方法。通过构建准双曲面齿轮HFT磨齿数学模型和共轭啮合数学模型,推导出了与大轮齿面完全共轭的小轮基准齿面方程。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出了小轮实测齿面与小轮基准齿面之间的偏差,通过图形化表达构建出了齿面失配拓扑图。以一对HFT磨齿的准双曲面齿轮为例,进行了齿面接触区仿真预测,滚检试验结果与仿真预测结果相一致,表明所提出的齿面失配分析方法可以对齿面的接触情况作出预测。该方法为齿面接触区的修正提供了理论指导。
布谷鸟搜索耦合遗传算法的电液伺服系统模型预测控制设计
由于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导致PID控制难以对系统模型进行良好的预测控制,构建了由液压伺服阀和液压缸组成的电液伺服系统模型,并利用布谷鸟搜索算法(CSA)和遗传算法(GA)实现对电液伺服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MPC)。依据连续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力识别模型,对液压缸和黑箱进行了数学建模。采用CSA和GA算法对MPC控制进行优化和参数整定,提高系统模型的稳定性和控制性能。对系统模型的外力、电压和振幅信号进行仿真实验,并与PID控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PID控制,利用CSA和GA的MPC控制下外力的超调量降低了20%,电压的波动误差降低了1.5 V,振幅的跟踪稳态误差降低了50%。说明采用CSA和GA的MPC控制方法,提高了电液伺服系统的鲁棒性和稳定性,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并提升了系统的动态性能。
液压试验台用油净化装置的开发和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各类液压机械的发展和国外先进液压技术的引进,对于其配套的液压元件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液压元件的内部清洁度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