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床内的传热传质过程分析和强化

作者: 余舜辉 陈砺 来源:制冷 日期: 2024-09-11 人气:4
利用多孔性物质的吸附分离原理分析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吸附剂颗粒和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强化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主要措施.

冰浆管内流动的絮网结构设想及阻力计算模型

作者: 明岗 陈沛霖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日期: 2024-09-10 人气:6
冰浆管内流动的絮网结构设想及阻力计算模型
通过对冰浆在水平光滑管内流动与传热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冰浆流动的絮网结构机理和阻力计算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冰浆的流动工况;模型机理的提出也为冰浆流动时的传热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递过程理论解及验证

作者: 路则锋 陈沛霖 张旭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日期: 2024-09-09 人气:5
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传递过程理论解及验证
通过将交叉流填料式液体除湿系统的热质传递过程抽象为空气和溶液均可以横向混合的,并且可将两流体的传递过程分别化为一维来分析的问题进行处理,建立了描述该过程的数学模型.经合理简化,推导出该数学模型的一种近似解析解,并对此解析解进行了实验验证.

水冷式表冷器传热研究(2):以等价干工况为理论基础的试验方法

作者: 王晋生 来源:暖通空调 日期: 2024-09-09 人气:4
水冷式表冷器传热研究(2):以等价干工况为理论基础的试验方法
指出了目前表冷器试验方法中因含有析湿因数项而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以等价干工况为基础,只做湿工况变风量、干工况变风量和变水量试验的新方法。认为该方法遵循了焓差是湿工况下换热推动力的规律,试验工作量减少一半以上,对试验装置的要求降低,由试验数据整理出的公式用于表冷器热力计算完全可以满足空调常用范围内的要求。

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完全真空丧失后传热及绝热夹层内温度分布规律实验

作者: 谢高峰 朱鸣 汪荣顺 来源:低温工程 日期: 2024-06-27 人气:20
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完全真空丧失后传热及绝热夹层内温度分布规律实验
在搭建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完全真空丧失传热研究实验台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干燥氮气、二氧化碳、氧气、氦气及空气为破空介质,进行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发生完全真空丧失事故后的传热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流量计和温度采集系统测得了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在发生完全真空丧失事故后的排放率和绝热夹层内的温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导入高真空多层绝热低温容器绝热夹层的气体种类对其完全真空丧失后的传热过程有很大的影响。

管带式汽车空调器蒸发器传热和空气侧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 孙正 陈芝久 黄国强 周拥军 钱大馨 来源:流体工程 日期: 2020-09-15 人气:135
管带式汽车空调器蒸发器传热和空气侧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给出了管带式蒸发在常用雷诺数范围内空气侧的传热和阻力准则方程式,对析湿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该型蒸发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车辆空调冷负荷计算探讨

作者: 高青 吴山力 来源:流体工程 日期: 2020-09-15 人气:141
车辆空调冷负荷计算探讨
依据传热基本原理和车辆空调的特点,对车辆空调的冷负荷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车辆空调冷负荷由三部分冷负荷形式组成:车体冷负荷、新风冷负荷和凝结冷负荷。文中详尽地分析了各项冷负荷的组成和计算方法,为车辆空调的设计计算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直接蒸发内融冰式冰蓄冷空调蓄冰机理研究

作者: 高清华 肖睿 何世辉 冯自平 来源:流体机械 日期: 2020-09-11 人气:92
直接蒸发内融冰式冰蓄冷空调蓄冰机理研究
从传热和能量平衡的角度建立了竖直盘管式直接蒸发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对其蓄冰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到了结冰过程的传热特性和结冰动态特性。并且利用实验数据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结论可用于指导直接蒸发冰蓄冷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蒸汽滴状冷凝传热机理和实现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 朱冬生 孙荷静 来源:流体机械 日期: 2020-09-04 人气:145
蒸汽滴状冷凝传热机理和实现方法的研究进展
阐述了液膜破裂假说、固定成核中心假说、滴膜共存假说3种滴状冷凝的传热机理,介绍了蒸汽滴状冷凝的实现方法和最新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滴状冷凝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和分析,对进一步深化冷凝传热理论和开发新一代传热表面具有一定意义。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作者: 钟振兴 朱冬生 刘清明 张景卫 来源:流体机械 日期: 2020-09-02 人气:204
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搭建了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试验平台,对影响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喷淋水流量、风速、汽液流向以及工艺流体进出口位置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空气与水并流时传热效果最好、逆流次之、错流最差;板内冷凝压力随冷却循环水喷淋密度、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在各自最佳风速,不同汽液流向操作下,蒸汽对角进出时的热流密度均比蒸汽同侧进出时大。
  • 共8页/7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