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SYS分析内融冰蓄冰槽的蓄冰模型
对内融冰的蓄冰槽蓄冰的相变传热提出了简化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建立模型。改变蓄冷槽换热管的排序、管间距及不同的初始温度情况下,分析了蓄冷槽结构和工况对蓄冰性能的影响。
成核添加剂减小冰蓄冷溶液过冷度的实验研究
为了寻求合适的成核添加剂来减小冰蓄冷溶液过冷度和提高结冰速率,建立了冰蓄冷溶液性能测试装置,对含有各种成核添加剂的冰蓄冷溶液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凝固结冰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成核添加剂和环境温度对蓄冷溶液过冷度和结冰速率均有明显影响.对成核添加剂为A的蓄冷溶液,当环境温度为-5.1℃时,其过冷度为4.5℃,凝固结冰过程耗时165 min;当环境温度为-4.0℃时,其过冷度为4.0℃,凝固结冰过程耗时410 min.对成核添加剂为B的蓄冷溶液,当环境温度为-4.0℃时,其过冷度为2.4℃,凝固结冰过程耗时150 min.在冰蓄冷工程中应用加入成核添加剂的蓄冷溶液来提高制冷机运行时的蒸发温度,从而提高制冷机的制冷系数,使空调工程具有更明显的节能效果.
运用于系统仿真的冰球式蓄冷罐的模型
建立了冰球式蓄冷罐的数学模型,并在TRNSIS仿真平台上编制了蓄冷罐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数据与已有试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壳管式蓄冰槽蓄冷特性的试验研究
对壳管式蓄冰槽蓄冷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载冷剂温度、流量及其冰槽内水体初始温度直接影响着蓄冰槽的蓄冷特性,其中载冷剂温度更为明显;蓄冷过程包括显冷蓄存和潜冷蓄存两个阶段,在显冷蓄存阶段蓄冷速率较大,而潜冷蓄存阶段蓄冷速率近似常量,且冰槽内具有-2~-1℃的过冷度,这些特征表明,壳管式蓄冰槽与常规外融式蓄冰槽的蓄冷特性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真空隔热板用于低温冷柜的漏热实验设计与分析
对真空隔热板和传统保温材料聚氨酯制成的两种低温冷柜进行了漏热实验分析.完成了低温冷柜温度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利用冰蓄冷空调系统调节测试室的温度,采用自适应参数的PID温度调节器控制低温冷柜内的温度.开发完成的软件运行可靠、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数据可动态显示并存储和打印.实验结果表明,低温冷柜隔热层用真空隔热板部分替代聚氨酯具有更好的热工性能和节能效果.
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双相变过程理论研究
基于一个考虑其晃动后结冰汽泡的物理模型分析了在连续相中结冰汽泡的生长及传热问题,推导了直接接触式冰蓄冷系统蓄冷罐内的容积换热系数,由此得到了一些重要的结论.
结冰厚度对盘管、普通冰球及蕊心冰球热阻的影响
蓄冷设备在制冰过程中,随着结冰厚度的增加,热阻增大.为了分析结冰厚度对蓄冰装置的影响,以传热理论为基础,通过结冰末期的热阻与结冰一半时热阻的对比,分析了三种蓄冰装置受结冰厚度的影响程度,并对这三种蓄冰装置做出了评价.
超声波对水的过冷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对水的过冷度的研究在冰蓄冷和低温生物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意义.通过引起压力场的波动,超声波能够对水的过冷结冰过程产生影响.经对800kHz超声波作用下,水的过冷度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超声波能够大幅度降低水的过冷度.超声的这种作用与空化现象有关.
蓄冷材料应用于潜艇空调的数值模拟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冰和某型高温相变材料蓄冷球进行了蓄释冷过程模拟仿真,探讨了两种材料蓄冷球在蓄冷和释冷过程中蓄冷量和蓄释冷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对两种材料的蓄释冷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表明:高温相变材料蓄冷周期短、蓄冷量大,制冷机组节能效果好,能较好地满足潜艇蓄冷空调要求,有利于提高潜艇的隐蔽性和水下续航力。
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冰蓄冷双工况机组的研制
研制满足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大冷量变频离心机,有利于促进冰蓄冷空调技术进一步发展,对于平衡电网负荷、减少装机容量、降低运行费用、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离心式冰蓄冷双工况机组对高压比、变压比、高效率、大冷量的技术要求,采用了双级压缩中间补气制冷循环,双工况多点气动设计,高速电机直驱技术,高速永磁同步电机及变频系统等关键技术。实测结果显示,8438k W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冰蓄冷双工况机组额定工况COP达6.60,制冰工况COP达4.59,IPLV达到11.17,相对于传统定频双工况机组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