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运用模拟仿真辅助建筑设计技术,对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进行能源消耗模拟及围护结构性能优化分析,使建筑具备了"先天"的节能条件,与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相比,全年冷热需求量节省4%。大楼中央空调系统运用高低温分区及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理念,实现热环境、湿环境和空气品质3个环节的最优化处理。在冷源的优化设计过程中,运用全年负荷分析手段,去掉出现频率极低(5%)的峰值负荷,以避免冷机容量过大造成的性能偏差的情况。与常规方案相比,本方案节能24%。本方案在水路设计上实现2台冷机互为备用,从而能够保障系统的安全性。
空调风机的能效评价
风机作为空调风系统输送流体,其能效水平对建筑节能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应积极采用国外先进能效评价标准,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加快建立空调风机的能效相互监督机制。
空调热水一体机制冷兼制热水模式的模糊判定
基于目前空调热水一体机在制冷兼制热水模式时,随着水箱温度的不断升高,机组制冷能效比下降和制冷量减少的问题,提出采用以水箱温度为切换点,控制水冷到风冷的切换。以前一日的切换温度和环境温度变化量为输入,当日的切换温度为输出设计模糊判定控制系统,并对其控制效果进行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以前一日的切换温度和环境温度变化量为依据能够对当日的切换温度作出合适的判定。
空调装配过程对压缩机绝缘性能的影响
模拟空调装配过程并对压缩机绝缘性能进行实时检测,分析空调装配过程对压缩机绝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真空和制冷剂充注量对压缩机绝缘性能均有影响,当真空度低于330Pa或制冷剂充注量不足2kg时,压缩机漏电流超出规格值4.5mA。
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系统的试验研究
介绍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2热泵热水试验系统。通过改变气冷器水流量对跨临界CO2水-水热泵多种工况的循环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一系列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跨临界CO2热泵循环可获得比常规工质要高的出水温度;增加气冷器水流量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制热系数。
铝-氨热管换热器用于空调排风余热回收的研究
分析空调系统能量回收的特殊要求,试验研究冬季工况铝-氨热管换热器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余热回收效率随新排风温差增大而升高,随风速的增大而降低。该换热器具有换热效果好、阻力小的特点,说明其在冬季空调余热回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
热管/蒸气压缩复合空调原理及其在高发热量空间的应用效果分析
移动通讯基站与网络数据机房等高发热量空间由于需要全年供冷,空调能耗很高。热管/蒸气压缩复合制冷技术是一种将分离式热管和蒸气压缩式制冷有机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的高效冷却技术。本文阐述热管/蒸气压缩复合制冷技术的工作原理与节能机制,并将开发的热管/蒸气压缩空调机组在全国南北多个基站中进行长期试点应用,实测结果表明,机组运行稳定、室内温度控制良好,在同等条件下,比常规基站空调节能30%~45%。该机组的设计原理与应用结果为各种类型热管/蒸气压缩复合制冷机组的研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平行流换热器在江水源热泵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已在汽车空调中广泛使用的平行流换热器,对其采用水冷方式以应用于长江上游地区热泵系统。结果表明,水冷对平行流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影响很大,水冷比空冷的冷凝器出口过冷度提高了33℃,传热系数可达到1.9kW/(m^2K),使得整个空调系统的COP提高了18.4%,从而减少制冷剂充注量60%,换热器体积减小85%,在维护和安装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试验研究是长江上游地区地表水水源热泵系列研究之一,可供平行流换热器在水冷式热泵空调上的进一步研究、设计和制造及应用作参考。
跨临界CO2汽车空调内部换热器研究
在跨临界CO2汽车空调系统中,内部换热器是主要的传热部件。本文提出螺旋肋片套管式内部换热器这一设想;并对其换热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与光滑套管式换热器及直肋片套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相比,螺旋肋片套管式内部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分别提高44.18%和16.4%;最后对所提出的内部换热器的结构强度进行计算分析。
自动复叠系统中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组分分离
自动复叠系统利用单压缩机多元混合制冷剂来制取低于-60℃的低温。在循环过程中,混合制冷剂分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各部分性能。如何更好地分离各制冷剂组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综述自动复叠系统中选择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并讲述几种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组分分离的方式,提出分离程度与制冷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