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实践
1 引言
工程力学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门课程的内容与许多后续专业课程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该课程由于其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 需要掌握的定理和规律也非常多, 特别是有大量繁琐的公式推导, 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学起来有较大的难度, 甚至老师教起来也不是那么的简单。比如: 超静定问题、胡克定律、复杂力系作用下的组合变形都是课程的难点。学习起来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采用“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方式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
前卡内基教育促进会主席 Ernest Boyer 博士指出:“教学是教育和塑造未来的学者, 优秀教师能营造一个氛围, 激励学生主动而非被动式的学习, 鼓励他们成为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者, 并在大学学习结束后, 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1]。要达到这一点,目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动接收者的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探索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旨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2], 就成为专业素质教育的主流话题。
2 探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2.1 角色转换
在工程力学的某些课程教学中, 师生要实现角色互换。比如: 学生要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型和研究式的自主学习; 要从场外的“啦啦队员”转变为场上的“竞技队员”; 要从接受、记忆和理解知识到训练思维能力和评价决策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则要从传统灌输方式转变为激励启发方式; 要从“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场外指导教练”; 要把“授人予鱼”的观念转变为“授之以渔”的观念。
2.2 层次递进
教师在探究型的教学过程中, 要遵循认知规律。使得教学在总体上应呈现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递进性原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案撰写上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同时,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和情意特征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同一目标来衡量学生, 而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2.3 教与学相长
由于工程力学的解题方法、问题研究都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实用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要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 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得共同提高。因为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起着助推的作用, 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知识就不可能高效和快捷。但教师也不可唯我独尊, 这是因为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超前的。在教学中, 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个别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善于思考、乐于发言, 并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 若能沿着他们的思维去想、去做, 可以一题多解或引出新的观点, 否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正如一位名师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相关文章
- 2022-07-07Altivar38变频器在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 2023-01-19低功耗智能传感器系统的设计
- 2023-07-21可编程控制器在焙烧炉燃烧站中的应用
- 2024-02-01具有露霜判别能力的精密露点仪研制
- 2024-07-09基于GP-IB总线的加速度计测试系统研究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