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6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TC6属于Ti-Al-Cr系的(α+β)型钛合金,其合金成分是Ti-6Al-2.5Mo-2Cr-0.5Fe-0.3Si,含有Mo、Cr、Fe、Si等β稳定元素。我公司某产品用零件采用TC6钛合金制造,热处理后要求硬度为290~365HB。本文通过对TC6合金热处理工艺与组织、 性能的研究,确定了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采用准90mm的TC6钛合金棒料(GJB2218-1994),加工成以下实验用试样:棒材硬度试样准90mm×10mm;锻件硬度试样 准90mm×15mm,锻造成 准55mm×10mm;棒材抗拉强度及冲击韧度试样:在准90mm端面直径/2处切割 准16mm×185mm试棒→热处理→加工抗拉强度试样、冲击韧度试样;锻件抗拉强度、冲击韧度试样:准90mm×230mm→锻造成准50mm×185mm→在准50mm端面直径/2处切割准16mm×180mm试棒→热处理→加工成抗拉强度试棒、冲击韧度试样。
TC6钛合金的再结晶开始温度为780℃,再结晶终了温度为900℃,(α+β)→β 相变温度为960~1000℃,本文退火温度选定为780、870、920 和950℃。采用不同的冷却方式,对各种试样进行不同工艺退火。除进行退火试验外,本文对(α+β)型钛合金TC6,分别进行850、870、920和950℃的水淬试验,时效处理采用一次时效,时效温度分别为500、650℃,保温结束后空冷,时效保温时间5~6h。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退火温度的影响
根据不同工艺退火的试验结果,绘制成退火工艺和性能的关系曲线,见图1。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何种退火冷却方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抗拉强度、硬度呈降低趋势,塑性、冲击韧度提高。这是因为在退火过程中,除发生再结晶外,同时还发生α→β的相变。随温度的升高,合金在α相与β相发生再结晶的同时,α 相向β相转变,α相数量减少,β相数量增多且晶粒不断长大,冷却时β相进行分解,冷却后所得组织亦不相同。如加热温度分别采用870℃和920℃,等温温度均采用550℃的等温退火,920℃等温退火后的金相组织(图2(b))中,晶粒明显大于870℃等温退火(图2(a))的晶粒,同时图2(b)中α+β 条也明显粗于图2(a)的。对于等温退火和双重退火,当加热温度相同时,随等温温度的升高,合金的性能发生很小变化。
2.2 冷却方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当退火温度一定时,冷却方式对TC6 的合金塑性、冲击韧度的影响与强度、 硬度正好相反,双重退火强度、硬度最高,等温退火次之,空冷最低,不同的冷却方式得到的组织不同。对于加热温度相同的双重退火和等温退火,其热处理工艺仅仅在第一次加热后冷却方式上有差异。但图1表明,双重退火的强度、硬度明显高于等温退火。如第一次加热温度均为870℃,第二次加热温度均为550℃的双重退火和等温退火,双重退火测得硬度为350HB、强度为1150MPa,等温退火测得硬度327HB、强度1100MPa,双重退火比等温退火强度提高了50MPa,硬度提高了23HB,而伸长率仅仅从13%下降至11%。870℃双重退火和等温退火得到的组织均为由编织状的α及β条组成的粗大网篮组织和均匀细小的网篮组织,所不同的是双重退火在第二次加热中由于β相的分解,组织中出现次生α条块以及由于空冷冷速大而形成的α及β条较细密。金相组织分别见图3(a)和图2(a)。
相关文章
- 2024-06-17APC技术在石化装置中的应用
- 2024-09-02便携式自调心小型圆度仪控制系统设计
- 2024-02-02随机共振在水声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 2024-09-04二等标准酒精计组的不确定度评定
- 2024-03-11用于模态和NVH试验的三维数字化坐标仪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