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铬铸铁件退火工艺及切削加工性的研究
从生产加工实际角度对高铬抗磨铸铁KmTBCr26热处理退火与切削加工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状态、各种加热温度及时间退火后的硬度、组织变化情况,获得了经济可行的预先热处理工艺参数,掌握了退火后的加工性能,确定了实际加工的参数。
TC6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对TC6钛合金的热处理工艺与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性能与组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确定了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回火温度对双相钢热处理退火组织的影响
以DP600钢为研究对象,对试样进行74℃×10min的退火,然后以240℃/h缓慢降温,分别在180、220和260℃对试样进行90min回火。然后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微观组织,研究铁素体和马氏体形貌。实验结果表明:退火后再260℃回火材料的铁索体细化,马氏体分解充分且均匀分布,该DP钢微观组织有利于屈服强度和变形均匀性的提高。
冷轧油添加剂及退火工艺对1100铝合金薄板表面质量的影响
针对1100铝合金板冷轧后退火时轧制油对铝板表面的污染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纯基础油退火对铝板退火表面无太大影响;单体添加剂对轧后铝板表面退火污染程度比复合添加剂的要低;退火温度高,容易引起轧制油氧化而使退火后铝板表面污染程度增加;而退火温度低,轧制油充分挥发所需时间长;复合添加剂对轧后铝板表面污染的影响是随着用油量的增多其污染程度增大。
退火温度对2%Si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
研究了传统工艺流程生产的2%Si无取向电工钢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显微组织均匀性提高且晶粒尺寸增大;有利织构组分{100}〈0vw〉、a、η增强,不利织构组分减弱;成品的铁损P1.5/50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磁感B50上升平缓;在890℃×2min的退火工艺条件下,成品电工钢的磁性能最佳,对应的铁损P1.5/50小于3.2W/kg,磁感B50高于1.74T。
退火温度对90°ECAP变形工业纯钛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单向拉伸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经室温90°ECAP变形工业纯钛1道次在400、500、600℃退火1 h后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为400℃时,变形组织未发生明显变化,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略有降低,伸长率增加;当退火温度高于400℃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变形组织发生再结晶,晶粒尺寸增至12μm,工业纯钛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明显降低,伸长率显著提高。工业纯钛的拉伸试样断口均为韧窝型断口,韧窝随退火温度的降低而变得细小、均匀。
退火温度对热镀锌双相钢合金元素表面富集及可镀性的影响
针对两种不同成分的基板,利用连续退火模拟机研究了退火工艺对Mn、Si等合金元素在基板表面富集的影响。对大生产试制时不同退火工艺产品镀层缺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退火温度升高和带速的降低,合金元素向基板表面富集,破坏了界面阻挡层的致密性,导致基板的可镀性降低。
成品退火工艺对罐箱用316L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及性能影响研究
通过对罐箱用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316L的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材料组织、常温和高温(130℃)力学性能及耐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材料的晶粒变大,常温和高温强度指标得到提高,而塑性减小。耐晶间腐蚀性能在本实验的各种参数条件下均表现合格,说明碳已经完全固溶于基体,负面影响基本消除。
退火对Ni-W合金药型罩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用电沉积方法制备了含钨1.76%(质量分数)的Ni-W合金药型罩。通过拉伸试验对原始电铸态和热处理后样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利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俄歇电子能谱等技术对原始电铸态和热处理后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电铸技术制备的Ni-W合金药型罩材料强度较高晶粒细小并具有(111)织构。制备的Ni-W合金仍具有面心立方结构W固溶在Ni的晶格中。Ni-W合金药型罩材料经300℃退火后晶粒发生异常长大(111)织构转变为(220)织构。经500℃退火后由于硫在晶界的偏析发生沿晶断裂严重影响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冷轧带钢连续退火机组电气传动系统
带钢连续退火机组用电设备数量大、种类多,既有需要调压调频(VVVF)的变频风机,需要矢量控制(VCT)的开卷机、卷取机、张力辊、活套,也有需要交流晶闸管调压调温的电辐射管,需要直流低电压大、电流的电解清洗装置。在电气传动系统的设计、成套中均需考虑各种技术问题。本文以某机组为例,介绍了一种较为全面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