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教学的一些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实践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仪器分析》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由于其起点高,发展速度快,交叉学科多等特点,历来被认为是教学难点。如何构建现代分析仪器中的认知结构,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教学经历,简要地介绍了自己对《仪器分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些思考。
《仪器分析》是我院食品、环境、生物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由于分析仪器发展速度快,且理论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抽象、难于理解和掌握。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功底相对薄弱,这种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讲授《仪器分析》的经历,对仪器分析教学中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实验教学等方面的有了一些切身体会。
一、认真节选教材,突出教学重点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对象是有专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所用教材多为综合性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因此,在实施教学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状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节选出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实验技术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一些较为简单和一些不相关的教材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课后自学。这样,老师和学生就可以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例如:我院食品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农畜产品加工和食品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粮食、果品、蔬菜、奶肉蛋等农畜产品的加工工艺和食品营养、卫生及质量安全检测技术;掌握食品保鲜、食品理化与卫生检验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仪器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就选择与此目标要求密切相关的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重点内容,重点给学生讲解,同时选择农畜产品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学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上来,牢固掌握每一种分析方法。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我院仪器设备还不完善,数量较少,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再加上仪器分析内容繁多,原理抽象,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因此,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把分析仪器的结构图,各部件内部结构、检测原理、图谱、使用流程等制作成图片,将枯燥不易理解的内容变成直观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省去了大量板书的麻烦,减少了记忆的内容,规范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如:可以将各种光谱仪、色谱仪、电位分析仪等仪器的图片插入,先让学生对该仪器有个整体印象。然后再插入各种仪器的内部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仪器的结构。最后,把仪器的使用流程、注意事项等加入动画、图形、文字等制作成课件,放映给学生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相关文章
- 2024-06-17APC技术在石化装置中的应用
- 2024-02-02随机共振在水声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 2024-03-11用于模态和NVH试验的三维数字化坐标仪
- 2024-09-02便携式自调心小型圆度仪控制系统设计
- 2024-09-04二等标准酒精计组的不确定度评定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