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大容量气缸充气时间探讨

作者: 韩占华 张成彦 孙腾飞 刘旺 李小仨 来源:液压气动与密封 日期: 2025-02-01 人气:181
大容量气缸充气时间探讨
压缩空气在气缸内膨胀做功时,气体压强的大小和物体弹射的速度(加速度)有关,而气缸内气体充气时间的长短又决定了弹射能否成功。气缸充气时间与气缸的进气口半径、充气压强的大小有着密切关系。对气缸充气时间的理论分析及其与进气口半径、充气压强的关系进行探讨。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单轨游览列车运行平稳性研究

作者: 颜永风 彭轩 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日期: 2025-02-01 人气:74
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的单轨游览列车运行平稳性研究
为提高跨座式单轨游览车的运行平稳性,改善乘客乘坐体验,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DH10/12(4)Ⅱ型单轨游览列车动力学模型,以GB/T 5599—1985和UIC518—2009标准为依据,对单轨车辆的运行平稳性进行预测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转向架原始设计方案不合理,应设置垂向减振器和降低弹簧垂向刚度。基于动力学仿真分析了减振器阻尼系数和弹簧垂向刚度对运行平稳性的影响,并为减振器阻尼系数和弹簧垂向刚度的选取提供了依据。修改后的设计方案使得单轨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指标和振动加速度均满足标准要求。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控制研究

作者: 孙永厚 王萌 刘夫云 尹帅 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日期: 2025-02-01 人气:163
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控制研究
针对车辆安全跟驰行驶问题,利用三种常用车辆跟驰行驶安全距离,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安全距离进行拟合,得到一种改进的安全距离;根据两车之间的相对速度、安全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差值,基于模糊推理理论,建立一个双输入单输出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控制器;针对隶属函数由专家经验选取的局限性,采用遗传算法对隶属函数进行优化,得到基于遗传算法的车辆跟驰行驶模糊控制器,并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建立仿真模型。最后,分别对前导车匀速和匀减速两种工况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控制器提高车辆跟驰行驶的平稳性。

利用实验获得的加速度计算系统的冲击响应

作者: 周海亭 华宏星 来源:噪声与振动控制 日期: 2024-07-17 人气:17
利用实验获得的加速度计算系统的冲击响应
本文采用直接输入实验获得的加速度作为激励,推导了冲击响应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对箱装体和机组模型进行实验模态分析,并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应用ADXL50设计的加速度-频率测量仪器

作者: 柳佳 朱政强 陈立功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 日期: 2024-03-06 人气:26
应用ADXL50设计的加速度-频率测量仪器
主要介绍了一种应用加速度传感器ADXL50设计的新型便携式、低功耗的振动加速度-频率测量仪器。该仪器可用于实时监测振动过程参数,已被用于振动时效和振动焊接工艺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光电经纬仪载车平顺性试验研究

作者: 王守印 张春林 赵丽 王晓明 来源:振动.测试与诊断 日期: 2024-03-05 人气:28
光电经纬仪载车平顺性试验研究
在介绍了汽车平顺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四轮独立悬挂式经纬仪载车进行了平顺性试验。根据光电经纬仪的结构特点,在经纬仪的机座、转台和主望远镜上选取3个测点。经试验,得到了这3个测点在不同路况和车速情况下的加速度数据。通过对试验数据整理计算,得出经纬仪不同部位及整机的振动强度随车速变化曲线。

基于CPLD的加速度测试仪设计

作者: 彭丹 雷华明 来源:电子测量技术 日期: 2024-02-21 人气:21
基于CPLD的加速度测试仪设计
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仪器仪表、轻工和环保等行业应用中,为保证产品能最有效工作,常常需要对一些高冲击下的信号进行测试分析。结合存储测试技术,本文设计了一种以CPLD为核心、捕获高冲击下测试加速度信号的仪器,并给出了测试加速度的时序逻辑与控制电路。最后,通过QuartusII软件对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设计的电路满足了加速度测试的要求。此外,本文设计电路从节能方面考虑,应用能耗较低的新型芯片,并特别设计了电源管理电路,实现了整个系统的低能耗。

基于ARM和加速度传感器的电子画笔设计

作者: 王玺 李伟为 来源:电子技术应用 日期: 2022-04-21 人气:5
介绍了当前不同类型的电子笔,比较了它们之间的优缺点并应用微控制器ADμC7022、三轴低量级加速度传感器MA7260Q和无线USB接口芯片CYRF6934实现了基于空间加速度计算的无线电子画笔的设计。

基于正面碰撞的商用车吸能结构改进

作者: 王立星 张汤赟 高强 王良模 来源:机械设计与制造 日期: 2021-06-02 人气:68
基于正面碰撞的商用车吸能结构改进
对于商用车整车正面碰撞安全性,国标主要考察两个部分:整车结构耐撞性与对应乘员保护,分别影响车身结构设计与约束系统开发,两方面需相互协作方可保证整车符合法规要求。建立了汽车正面碰撞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在建立的模型的基础上,使用HyperMesh和LS-DYNA软件进行联合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综合评价了整车碰撞性能。针对正碰过程中出现的整车加速度偏高的问题,选取汽车前部的保险杠系统和前纵梁部件为分析对象,进行了相应的结构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结构在保证了驾驶舱完整性的同时大大改善了整车加速度曲线,为后期约束系统的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铁运行时轨道-隧道-地层振动实测与分析

作者: 黄强 姚湘静 黄宏伟 葛世平 来源:振动.测试与诊断 日期: 2021-04-19 人气:73
地铁运行时轨道-隧道-地层振动实测与分析
以上海地铁9号线某曲线段隧道为背景,通过在隧道内部、周围土层和地表布置加速度度传感器,对地铁运行引起的轨道-隧道-地层整个空间内的振动进行了现场测试。通过统计各测点的加速度平均峰值、加速度振级以及振动主频,分析了地铁振动在整个空间内的传播规律。实测结果表明:隧道内部及近处地层以垂向振动为主,但曲线段的地表水平振动可大于竖向振动;地铁振动从钢轨传至隧道壁时会有大幅衰减,从隧道壁传递到地表正上方时,振级反而有所增大;地铁振动在传播过程中振动主频范围也在不断减少。整体振动测试有助于全面认识地铁振动传播规律,对地铁线路设计、轨道结构减振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共8页/7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