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双轮同时跌落的冲击响应研究
目的 分析摩托车双轮同时跌落工况的瞬态冲击响应,以确定摩托车的强度设计指标。方法 以轮胎跌落速度为自变量,根据摩托车减震器的工作状况,分段分析摩托车簧上和簧下质量所对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瞬态冲击响应及最大冲击惯性载荷的变化规律。结果与结论 以JH125摩托车的实际参数进行的仿真计算,确定了不同冲击阶段所对应的摩托车跌落速度及其最大冲击惯性载荷,给摩托车各部件的静强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梁中复合应力波的传播
采用有限差分法讨论了梁中复合应力波的传播,给出了粘塑性悬臂梁梁自由端受突加弯矩载荷作用时梁内复合应力波传播的基本图象。指出,在冲击早期响应阶段,截面横向转动惯性效应起着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标志弹塑性边界的塑性铰,一开始由自由端向固定端运动,但在反射卸载波的迎面作用下,会出现回退现象。在波动早期阶段,固定端主要处于弹性变形状态。此外,还对弹塑性梁中复合应力波的控制方程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冲击响应谱控制的研究
冲击响应谱模拟比规定冲击脉冲来模拟更接近实际冲击环境。采用迭代算法,用指数衰减正弦函数组合出具有规定的冲击响应谱的瞬态冲击加速度波形,其末加速度,末速度和末位移为零满足实际振动以的需要。探讨了瞬态冲击加速度波形实时控制中传递函数的估算和修正方法,以及驱动数据块的大小对控制精度的影响并给出了解决方法。
利用实验获得的加速度计算系统的冲击响应
本文采用直接输入实验获得的加速度作为激励,推导了冲击响应的力学模型和计算公式。对箱装体和机组模型进行实验模态分析,并和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串联缓冲系统冲击响应与结构优化分析
为了研究瓦楞纸板与泡沫塑料所组成的串联缓冲系统的冲击响应,引入虚拟质量,利用Runge-Kutta法对系统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由试验得到BC双瓦楞纸板和发泡聚乙烯准静态与动态应力一应变关系,建立它们的单轴本构关系.研究串联缓冲系统的冲击响应,试验结果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对串联缓冲系统进行体积优化分析,并与发泡聚乙烯系统的优化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若不考虑瓦楞纸板的缓冲作用,仅对发泡聚乙烯分析,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非对称圆环拍的特性研究
建立微小非对称圆环点冲击下拍的理论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其有效性。微小非对称圆环是分析大钟拍现象的简化模型,微小非对称圆环的每一对径向振动模态的固有频率非常接近,这对模态互相干涉下出现拍现象。最后利用拍的理论模型绘制沿圆周拍的分布图,详细分析拍的分布特性,为校正钟的拍频声提供理论依据。
钢丝绳隔振器综合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针对某电子器件同时承受强振动和过载的隔振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三种不同刚度的钢丝绳隔振器兼顾隔振、隔冲和抗过载的综合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刚度较大的隔振器在承受高量级随机激励时具有一定的隔振能力、抗冲击和过载的性能较好。钢丝绳隔振器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只能对其进行特定条件下的参数识别。
基于集总平均经验模态分解法(EEMD)的星箭解锁分离机构冲击响应分析
基于集总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提出一种星箭解锁分离机构冲击响应信号分析新方法。通过EEMD,将星箭解锁分离机构解锁过程的冲击信号分解成不同模态分量(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结果表明前两阶模态分量IMF主要为冲击引起的高频振动,而IMF3之后为冲击激励引起的不同阶固有模态振动和局部振动,并通过模态实验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
压电陶瓷驱动的解锁分离机构研究
为了满足空间载荷在发射阶段恶劣的动力学特性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低冲击响应特性,设计了一种压电陶瓷驱动的解锁分离机构,以压电陶瓷在高频电流下输出的交变载荷作为驱动力,利用预应力螺栓在交变载荷下的加速疲劳断裂为原理,从而实现该解锁分离机构的可靠解锁分离;然后建立该解锁分离机构的接触有限元模型,静力学分析表明,结构的刚度好,三个方向的一阶模态都大于100Hz,轴向拉伸载荷分析表明,结构的最大应力远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极限,其安全裕度较高;最后完成了结构的力学试验验证,试验表明,该解锁分离机构的的一阶模态与分析结果吻合性好,振动前后的一阶模态的漂移小于3%,能够满足发射段的力学特性要求;压电陶瓷和火工品两种工况下的分离冲击特性表明,基于压电陶瓷驱动的解锁分离机构在分离过程中的冲击响应(338g)相对于火工...
基于子模型法的船用收放架抗冲击数值研究
收放架是水面舰船水下拖曳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抗冲击能力是其重要技术指标之一,文中采用子模型法计算其冲击响应。计算了收放架整体模型在垂向冲击下的应力分布并用子模型法计算了滚轮与导轨接触区域的应力分布。研究结果证明,与网格细化的整体模型相比,子模型法可以节省约80%的计算时间且计算精度较高,该方法也可以用于其它设备的抗冲击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