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
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类重要的课程对大学生来说,在学习和掌握的了很多的教学改革尝试,如多媒体技术的引入[1]、任务式实验[2-3]、教学内容改革[4-5]、课程教学改革[6]、建设创新实验室[7]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些改革大多针对特定专业,真正普及还有些困难。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构筑工程流体力学创新实践平台,通过TRIZ理论 (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中科学效应概念的融入、任务式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立项、拓展的创新设计大赛等提高大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和创新能力。
1 构建工程流体力学创新实践平台的意义
1.1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衡量素质型人才的关键因素,而素质型人才的一个关键特点就是创新性。由于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对人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的迅速增长和知识的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把接受性和积累性的学习转变为探索性和发展性的学习,要求更注重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更注意是否学会学习[8]。
专业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基础课与专业课联系的纽带。专业基础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都与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学生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具备了创新实践的基础,且专业基础课与许多专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9],所以,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可以自由发挥大学生的潜质而不会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往往会得到专业基础课程创新实践活动的启发,使学科或专业之间构成有效联系,对边缘学科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专业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力。
1.2 创新实践塑造人才的创新能力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学习,学生对课程涉及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各相关的学科系有了感性认识。毕竟“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若教学中实时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思维优势,为其在专业课中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研究表明,没有经过培训而能够实现自主创新的是微乎其微的,而且他们的目的性不强;通过创新方法的培训能够实现自主创新,而且从事专业的目的性强、效果明显,可以提高创新能力70%~300%。现在,很多学者研究出了多种系统化的技术创新方法,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工程流体力学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平台,既有理论基础优势,又有实践基础优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章
- 2019-02-03操纵负荷系统电液伺服加载控制方式的比较研究
- 2018-12-21推土机液压油温过高行走无力故障的排除
- 2019-04-20液压传动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
- 2019-02-11单向失压切断阀
- 2019-05-26一种电液控制阀先导阀的动态设计与仿真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