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力偶合器叶栅附面层及旋涡控制的试验研究
采用在液力偶合器叶片上打孔的方法,控制其内部附面层的发展、分离和旋涡的扩散,以提高偶合器的力矩系数。应用激光切面法测量叶片打孔前后的内部流场,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叶片上打孔的数量和孔径大小的最佳值。
液力变矩器在国产重型牵引车上的应用
为满足超大型物料运输的需要,在原2641S型牵引车上增加前驱动桥和分动箱,将其从6×4形式改成6×6形式,并将驱动桥速比从5.26提高到7.63以增加牵引力。但改进后该车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离合器早期损坏现象。采用TC541液力变矩器+4700机械式变速器组成的液力传动系统取代了原来的机械传动系统。对采用液力变矩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有关参数的计算结果。
液力变矩器一体化设计
在介绍CAD/CFD/CAM开发流程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了CFD方法的应用,包括三维理论建模、网格划分以及液力变矩器CFD稳态与动态模型的计算。研究以W305型与H245型液力变矩器为例,通过一体化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表明一体化设计方法具有准确的预测能力,可以提高液力变矩器一次设计成功率。
液力变矩器研究综述
论述了液力变矩器现代设计分析理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对研究成果较多的流场试验研究和仿真研究,以及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对试验研究的主要设备和数据处理方法、数值仿真研究影响较大的标准k-ε模型和混合面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在充分考虑了以前研究成果和作者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液力变矩器的未来研究方向。
液力变矩器流固耦合研究
液力变矩器工作过程中流体与结构的耦合作用不仅影响其性能,还会产生液流激振力,导致结构的振动疲劳甚至破坏。基于MFX-ANSYS/CFX耦合平台,研究了流固耦合问题的求解方法及其关键技术。采用有限体积离散方法、SIMPLE速度-压力耦合算法、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以及非结构化网格,对液力变矩器的流固耦合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其耦合特性,对液力变矩器涡轮叶片结构的优化设计进行了验证。
液力变矩器机器人FCAW技术
根据液力变矩器上盖连接块焊接接头形式、动平衡使用特点、焊缝金属高性能指标、焊接质量零缺陷控制要求,采用机器人+变位器柔性焊接系统,解决了焊缝几何尺寸一致性、空间位置对称性、填充金属均匀性的技术关键。并阐述了机器人系统的焊接电源、变位器和送丝机构的合理配置,通过工艺试验确定了液力变矩器上盖连接块FCAW工艺参数以及防止焊接缺陷的工艺措施。
液力变矩器滑摩离合器控制压力计算方法
自动变速器中的滑摩离合器滑摩时发动机的动力同时通过液力传动和机械滑摩传动两条路线传递,它能够在大范围内提高传动效率。文中推导了汽车自动变速系统在滑摩过程中的功率平衡方程,并利用该方程计算了滑摩过程的控制油压,选择合理的滑摩控制区域能够显著提高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和缓冲、抗振性能。该控制区域应该从发动机的扭振状况、变矩器离合器的滑摩率和功率分配比、变矩器的输出特性以及自动变速系统的换挡规律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液力变矩器焊接的数值模拟和质量控制
对液力变矩器的制造精度和质量要求很高,焊后必须保证产品的尺寸精度,并要进行疲劳试验以考核焊缝的强度。采用热弹塑性有限元等方法,对液力变矩器的焊接变形、焊接残余应力和疲劳试验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通过分析计算 ,可以预测各种条件对焊接变形的影响 ;发现疲劳承载时的最危险断面不在焊缝处 ,而是在上盖板的弯角处。
玛达拉一里亚茨载货汽车液压助力转向器
介绍了玛达拉—里亚茨MT4、MS24系列载货汽车液压助力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技术,以及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该型汽车在伺服机构发生故障状态下,以手动操纵转向盘仍能维持正常运行。
新型二次调节静液汽车传动系统
二次调节静液汽车传动系统是由内燃机、液压蓄能器、液压泵(二次元件)、差动变速器、驱动轴等组成。其充分利用了液压储能方式的功率密度大、二次元件具有较高的控制质量、可实现四象限工作等特点,实现了内燃机和汽车行驶载荷的完全分离。工作过程中,当外负载转矩发生变化时,将引起二次元件的转速的变化,从而引起二次元件排量的变化,通过调节直至达到节流阀的设定转速值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