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面向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的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随着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成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文中分析了目前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方案,以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打造一流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液压传动课程的多模式混合教学改革
液压传动课程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较强的实践性与广泛的应用性使液压传动学科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与液压相关的产品研发工作越来越具有普适性,为了适应高标准的研发生产需要,就要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学业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液压传动课程多种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为液压传动课程提出了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校企合作桥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通过工程班授课,探讨液压传动在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以上多模式混合并进式的教学方式可培育高质量毕业生以更好地服务于实际生产。
应用型本科《液压传动》课程改革的研究——以钦州学院机械专业为例
液压传动是一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其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工程性,是钦州学院以北部湾发展为导向、应用型机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学院正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液压传动方面,重组知识架构、利用开放式网络平台、结合校企合作,为液压传动课程提供更多课程改革条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与周边小微型企业合作开发液压与气动课程
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教育,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其中,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抓手和重点.从课程分析,企业选择,课程组织与实施等方面,阐述了与周边小微型企业合作开发《液压与气动》课程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
基于CAT的大型液压元件测试系统的研制
学校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制大型液压元件CAT测试系统,该系统采用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传感器、仪表以及计算机技术,提高了液压元件的测试精度,同时也推进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讨——以《液压与气动》课程为例
以《液压与气动》课程为例,分别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设计、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对如何自然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工科类教学过程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以项目案例辅助教学、重大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国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担负起创新催生新工业革命的使命。
校企合作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分析传统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与实践资源,将高校毕业设计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实现高校、企业以及教师、学生等的多方共赢。
高职院校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探索——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
针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分析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构建符合实际的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课程的构想。通过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为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开展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打下了理论基础。最后,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双元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予解决方案,为高职院校双元式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思路。
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核心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诸如观念、师资、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瓶颈。目前国内多数高校还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注重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改革和建设,也关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这些环节往往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并不是针对企业需求而设定的。面向社会需求,强化能力培养,开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基于校企合作,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企业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以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校企共建液压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山东科技大学与济南海依兰液压机电工程公司,加强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学校有着多年从事液压测试与控制的技术的经验,跟公司合作,用企业的资金不断带动实验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落实学校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具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