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中发生器的数值研究
0 引言
扩散-吸收式制冷(DAR)自1926 年由瑞典科学家Platen 和Munters 提出以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其制冷系数较低,限制了其发展,近年来由于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民所重视,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重新赢来了发展契机[1]。
目前,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已引起了许多国外学者和厂商的关注,我国在这方面也开始了较多的研究。文献[2-4]对DAR 系统的输入功率、发生温度、冷凝温度、COP 等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文献[5,6]对DAR 系统中的热虹吸泵以及蒸发器进行了数值研究,文献[7]对DAR 系统中的吸收器进行了研究。前人的研究大多数都偏重于实验,而通过计算机对制冷系统研究的较少,针对发生器的数值研究却未见报道。对此本文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生器性能进行研究,并对其结构提出优化方案。这对于提高系统的制冷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模型及研究方法
1.1 物理模型
本文所采用的是热虹吸管外置式发生器,其物理模型如图1 所示,该结构是欧洲市场上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典型发生器结构,其中,处于外部的管径最小的是提升管,内部有浓溶液流过,加热元件在管壁外对其进行加热,内部产生沸腾,氨液蒸发,溶液被提升至上端进入管径较大的管路中,氨气向上流动,稀溶液向下流动。这种结构的发生器主要有以下优点:(1)所需要的热源温度较低,由于直接对提升管进行加热,故所需要的温度较低,使其能够利用多种热源进行加热;(2)发生终了时温度较低,有利于驱动制冷系统的运行,并使得制冷系统的启动温度较低。缺点是:(1)发生终了稀溶液的浓度较大,由于该结构的发生器所需的发生温度无需很高,所以发生终了时的稀溶液的温度较低,温度越低水中溶解氨的量越大;(2)加热面积有限,当需要产生较大的蒸汽量时,需并联多根提升管。
为减少计算量,在不影响分析结果的情况下,本文只对发生器中的热虹吸管进行数值模拟,其简化结果如图2 所示,其直径分别为D=4mm,D=5mm,D=6mm,高度均为150mm,加热段处于下方,长度为100mm。
1.2 基本假设
(1)气相和液相氨均为不可压缩流体,所以对每一相的密度均为常数:
(2)加热温度不超过100℃,水不会沸腾,产生的蒸汽量较少,所以不考虑有水蒸气产生;
(3)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压力保持不变,所以系统的发生温度可以认为不发生改变。
2 数学模型
在本文中对气液混合区域采用如下控制方程:
相关文章
- 2023-09-26三维压差式矢量水听器定向性能分析
- 2022-09-24火炬气的质量流量测量
- 2023-11-16回火温度对超高强度不锈钢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
- 2023-04-19一种材料局部机械强度检测系统的设计
- 2023-10-24微型汽车后桥驱动齿轮出厂噪声检测仪的新设计设想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