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气相色谱柱的研制
1 引言
气相色谱法(GC)是英国生物化学家MartinATP等人在研究液液分配色谱的基础上,于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它可分析和分离复杂的多组分气体混合物。目前的气相色谱系统主要包括5个主要部分:载气、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处理系统。
其中,载气是一种将待检测的样品气体输送穿过色谱柱的高纯度的气体(如氢气和氦气),也称为移动相。进样器是定量和瞬间地将气体样品注入色谱系统的器件。通常指进样阀或注射器。色谱柱是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内部涂有固定相涂层,其作用是分离样品。检测器是把载气里被分离的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数据处理系统把检测器输出的信号传递给记录仪或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该混合样品的流出曲线及定性和定量信息。
然而,传统的检测器往往体积和重量较大,移动不便,这给有害气体的现场检测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可移动的小型气相色谱渐渐受到关注,研究人员采用MEMS技术在硅片上加工出微型色谱柱,并在硅片上集成微泵、温度传感器和加热器等部件,再与气相色谱检测器相连,构成微型色谱系统,体积大大减小,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应用范围广、便携性好等特点,可以方便地对有害气体进行现场检测。近年来更多的研究机构投入了这项研究。斯坦福大学的S.C Terry,J.H.Jerman和J.B.An-gell最先开展了微型气相色谱(μGC)的研究。1994年,美国Texas Christian大学的E.S.Kolesar和Rocky R.Reston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采用硅片加工工艺,包含一个微型进样注射器、一个矩形毛细管柱、表面镀一层固定相,这种微型色谱系统的检测限可以达到10-6量级。意大利的S.Zampolli和德国的J.Sturmann等人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在他们的微型气相色谱系统中,包含一个固态气体传感器、硅微加工的微型色谱柱、一个零阶空气单元、一个商用的微泵和一个微阀。使用该系统可以将苯、甲苯和二甲苯分离出来,并进行定量检测,浓度最小可以达到5×10-9。2003年至今,美国Michigan大学的J.A.Potkay和K.D.Wise等人在微型气相色谱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研究小组研制的硅-玻璃微型气相色谱系统集成了加热器、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其中温度传感器用于程序升温,压力传感器用于流量控制。
目前,微型气相色谱系统的发展方向是微型化和集成化,把进样器、预集中器、色谱柱、加热器、检测器都集成在单个硅片上,大幅减小体积和质量,提高便携性。
2 理论
色谱柱的效率通常用理论塔板数(N)和理论塔板高度(H)来表示。对于截面是矩形的色谱柱,理论塔板高度(H)定义为
相关文章
- 2024-06-24最小区域评定的斜率判别法模型及其实现
- 2024-04-11流量计量中湿度影响的分析
- 2023-02-07手持离心式转速表不确定度分析与表示
- 2024-11-08超声一间动电药物渗透疗法及治疗仪器
- 2024-04-02浦煤公司出厂煤气流量计量装置改造的研究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