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初步试验和改进
0 引言
视网膜高分辨率成像不仅可以为视科学提供有效的研究手段,还能为视网膜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其它的在视网膜上有征兆的疾病提供良好的早期诊断和更有效的治疗[1].疾病的发生最早一般都是在细胞水平,而传统的成像技术由于受到人眼像差的影响[2-3],不能获得细胞量级的高分辨率视网膜图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所以发展一种可以对眼底视网膜进行更高准确度和分辨率的成像手段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视就变得尤为迫切.
梁俊忠于1994年最早实现了将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SHWS)用于测量人眼的波前像差,并于1997年与Williams等人首次完成了利用自适应技术对人眼高阶像差的校正,证明了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可以校正人眼像差,实现视网膜细胞级成像质量和超视觉[4-5].随后国内外的一些单位也对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进行了研究,并成功的获得人眼视网膜的高分辨率图像[6-10].然而目前,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校正器,大多数采用变形镜[11].变形镜具有体积大、功耗大、成本高、加工周期长等缺点,这将大大限制自适应光学系统在该领域的推广.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却具有体积小、功耗小、成本低、像素密度高等优点[12-13],尤其是采用反射式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和位相重叠法后,它的调制幅度和响应速度都有很大提高,满足视网膜自适应成像要求[14],有利于在医学和工业上的广泛使用.因此,本文采用一种高分辨率的硅基板上的液晶器件(LCOS)来代替传统的变形镜.通过进行活体人眼视网膜成像实验,证明了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在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自适应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
1 光学系统原理
图1展示了人眼视网膜成像自适应光学系统的结构.在文献[15]中,已经对该系统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原来的LCOS对近红外光的能量损失较大,原来的SHWS对近红外光的灵敏度不够,换用新的LCOS和SHWS,所以对原光路的进行了些许变化,但基本原理和结构没变.由于人眼对近红外也有微弱的觉察能力,所以原来的两个用于对准的LED可以减为一个.由于激光的散斑会对探测准确度和成像质量造成不好的影响,采用旋转的毛玻璃加以消除.为了更好的控制照明区域的大小和避免杂光的影响,对照明光路进行了改进,如图2.在照明光路中,口径光阑(H1)经过后面的两地透镜(L2和L3)和人眼的瞳孔(pupil)共轭,这样可以很好地控制人眼瞳孔处的光束口径不过大,避免照明光照到瞳孔外面产生杂光;同时又保证光束口径不过细,以减弱角膜前表面反射杂光的影响.视场光阑(H2)经过透镜L2,人眼和视网膜(retina)共轭,它用来控制视网膜上的照明区域的大小.
相关文章
- 2024-09-02便携式自调心小型圆度仪控制系统设计
- 2024-06-17APC技术在石化装置中的应用
- 2024-09-04二等标准酒精计组的不确定度评定
- 2024-03-11用于模态和NVH试验的三维数字化坐标仪
- 2024-02-02随机共振在水声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