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路参数对重载车辆悬挂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研究
以某重载车辆悬挂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功率键合图-方块图方法建立了悬挂油缸、管路及蓄能器的数学模型,并借助于Matlab/Simulink建立了仿真模型.重点就不同液压管路管径、不同工作频率对悬挂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并进行了样车试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液压管路中液体特有的惯性效应、流动阻力损失等因素对悬挂系统性能影响很大.对于外置蓄能器油气悬挂系统,管径由原有的16 mm增至30 mm后,整车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50%,不同液压管路管径的选取直接影响整车行驶平顺性;工作频率越高,液压管路管径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越大.
车用油散热器故障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通过分析某型特种车辆及某型工程车辆油散热器故障原因,及油品特性和使用环境对车用油散热器可靠性的影响,认为在低温、高压等特殊环境条件下,解决油散热器故障的最适宜方法就是在本体上采用调压阀装置.
基于CFD的新能源汽车冷却风扇气动性能仿真分析
以某新能源汽车的7叶片的冷却风扇为研究模型,通过STA RCCM+软件中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对其进行定常三维数值计算.首先进行了网格数量的无关性验证;然后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对冷却风扇内部流场压力与速度分布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叶片个数参数对冷却风扇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转速的工况下,当冷却风扇静压相同时,随着叶片个数增多,其产生的流量越大.在冷却风扇的静压效率方面,在风扇静压170-200Pa左右时,9叶片风扇静压效率最高.在其他静压区间,当叶片数为7、8时,风扇静压效率要高于9叶片风扇.研究可以为新能源汽车冷却风扇气动性能优化提供依据.
摇臂悬挂油缸端部阻尼孔优化设计
为了优化摇臂悬挂油缸端盖阻尼孔的尺寸,建立了油缸端部缓冲优化数学模型.以油缸端部的峰值压力及活塞运动速度为目标,采用MATLAB对阻尼孔尺寸进行了优化,使油缸端部峰值压力和活塞运动速度同时达到最低.优化结果表明端盖阻尼孔直径为1.2 mm时,油缸端部峰值压力降至16 MPa,活塞速度降至0.17m/s,缓冲效果最佳.
基于输出反馈的慢主动悬架系统仿真研究
该文提及的主动悬架系统是由液压作动器与一个普通弹簧串联后,再与被动阻尼器并联构成,其通常又被称作慢主动悬架.文章介绍了对这种慢主动悬架系统的建模以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并采用SIMULINK语言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主动悬架模型能较好地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稳定性.
基于AMEsim的液力变矩器进出口定压阀动态仿真研究
进、出口定压阀是液力变矩器供油补偿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利用AMEsim系统仿真平台对液力变矩器供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工作油温和出口定压阀搭盖量对液力变矩器动态特性有重要影响
基于电液比例控制的行星变速机构换挡过程仿真研究
通过分析某行星变速机构的动力学,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液比例阀控制的三自由度换挡工况操纵件切换时序方案.结合换挡过程的仿真模型,对比传统换挡控制方法,采用新的操纵件切换时序方案研究了对某车辆的加速性和换挡品质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所用的操纵件切换时序方案可行,操纵油压合理.采用新方案后,车辆在良好路面上加速时间由10.12 s减少到8.89 s,摩滑功也降低了,车辆的加速性能得到了提升.
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内沉降颗粒再分散研究
针对传统双筒式电/磁流变减振器底阀堵塞问题,设计了一种单程阀,取代原有压缩阀.该阀安装在活塞杆导向座上,在压缩行程时开启,使工作缸上腔的浮油到达补偿腔;在拉伸行程时关闭以获得较高阻尼,同时浮油经底阀进入工作缸下腔,与沉降颗粒重新混合.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该阀可利用车辆振动能量使电/磁流变液单向循环流动,达到动态混合均匀、消除沉降影响的目的.
线控液压制动系统的比例减压阀驱动电路分析
为了驱动线控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中的比例减压阀,分析了基于高端和低端驱动方式的脉宽调制式驱动电路.仿真结果显示,无论高端驱动还是低端驱动均可以很好地驱动比例减压阀,并对高端驱动电路进行了实验验证;一定频率范围内的PWM波作用于比例减压阀时产生的内在纹波可以起到颤振的作用,并且合适频率的PWM波才能使颤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采用高端驱动的比例减压阀控制器已经应用于本课题组研制的线控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上.
越野车液压转向系统抗冲击能力仿真
提出了一种提高液压转向系统抗冲击能力的方法.通过优化转向系统液压部件,增加车辆在越野路工况驾驶员的转向控制能力.建立基于转向系统液压动态特性的AMESim模型,通过分析影响转向系统抗冲击能力的因素,得出提高转向高压管路的刚度、缩短长度、提高转向泵流量、缩短主销偏置距等措施可以提高系统抗冲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