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两相冷却系统的特性
将CO2作为新型机械泵驱动两相流冷却系统的循环工质研究其在两相区的工作特性.在对该系统的各个重要组成器件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后,通过实验对系统在变热负荷变流量条件下的动态响应特性进行研究,并由实验数据对储液器与主回路之间的热质交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系统参数和边界条件的改变引起储液器内气液相界面的震动,使得系统的绝对压力有所变化,从而引起储液器内处于两相状态工质温度的变化,而储液器的温度决定了蒸发器的温度,所以在流量改变和热负荷变化的时候蒸发器内工质会产生温度的脉动;由于CO2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良好的热力学特性,特别是在饱和态下比其他制冷剂更小的液/气密度比,使其作为机械泵驱动环路式热管系统的循环工质不仅减小了系统的设计体积和质量,而且能够实现长距离复杂回路小温度梯度均匀的散热...
改进二氧化碳制冷循环性能的理论分析
对天然工质二氧化碳(R744)制冷循环的基本形式进行了分析计算。过冷或回热可以大幅度地改善亚临界循环跨临界循环的性能系数,其理论循环的COP增加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工质。指出增加过冷度和回热度是二氧化碳制冷投入实践运行的重要手段。
跨临界CO2水冷式制冷系统热力学分析
本文通过对跨临界CO2水冷式制冷系统进行变工况模拟与热力学分析,得出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最优压力值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之间的关联式.这些结论可为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提供依据.
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对跨临界CO2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理论研究,特别是对喷射器工作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有助于改善实验系统的制冷性能。使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方程建立了喷射器模型,同时考虑了系统稳态下喷射器出口干度和喷射系数的耦合关系。比较了不同的CO2冷却放热压力、蒸发温度、喷射器喷嘴效率和扩压效率等对理论循环性能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优化的喷射系数能显著改善制冷循环性能,蒸发温度和CO2冷却放热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比较大,系统性能系数和喷射器喷射系数对喷射器的喷嘴效率和扩压效率的变化不敏感。
液氮中单管加注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研究
向饱和液氮中加注常温二氧化碳气体时,为形成细小而分散的固体二氧化碳颗粒以及充分且均匀的固液混合物,通过实验分别采用不锈钢盘管、大管径塑料管以及金属毛细管往液氮中加注一定流量下的常温二氧化碳气体,研究固液混合过程、凝固颗粒大小以及管路的堵塞状况。结果表明,不管是否经过预冷,大直径管道加注时,经过一段时间后管道必定发生堵塞;而毛细管加注则不会堵塞,但是气体流量会发生脉冲性变化。
船用二氧化碳制冷装置形式及制冷剂
介绍了船用制冷系统的基本形式以及船用制冷剂的发展与选择,确定船用CO2制冷装置应采取跨临界循环形式.与常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对比,认为CO2将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替代制冷剂.针对CO2物性变化特点,重新界定了临界区域.分析了回热和CO2热物性对COP的影响,并结合船舶特殊的运行环境,对制冷系统的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分析结果和建议对于天然替代制冷剂在船舶上的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氧化碳复叠式制冷循环的热力性能分析
分析了CO2的热力特性和CO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优势及应用现状,概述了复叠式制冷循环的原理及组成,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NH3/CO2和R290/CO2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COP以及高低压级质量流量比与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冷凝蒸发温差之间的关系。
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性能
二氧化碳属于对环境友好的自然制冷工质,使用时直接排放对环境影响很小。本文提出一种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研究了高压二氧化碳在25,30和35°C三种典型储存环境下的制冷特性,同时考察了影响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性能的各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储存状态对其制冷性能影响较大,在超临界条件下制冷量损失较大,同时,纯气体节流时储罐中的制冷量损失要远大于气液两相节流,为二氧化碳开放式制冷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利用喷射提高跨临界二氧化碳系统的性能
建立了跨临界二氧化碳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中喷射器的数学模型,讨论了系统稳定运行时的蒸发温度、气体冷却器内压力及其出口温度、过热度等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工作流流量同扩压段出口蒸气流量相等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同时,升高蒸发温度能提高系统性能,但蒸气压缩/喷射循环相对简单循环性能系数的提高程度变小;气体冷却器内压力存在最优值,但降低压力能够增大系统性能的改善程度;升高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会降低系统性能,但蒸气压缩/喷射循环相对简单循环性能系数的提高程度将先增大,然后迅速减小.与上述因素相比,过热度的影响很小.
辅助生殖中心装备手册
辅助生育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治疗不孕症的新技术.它是多学科交叉的一个新领域,融合了妇产科、男科、遗传学、组织胚胎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学等多学科的新成果,发展出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胚胎活检等一系列在生命科学领域起重要作用的新技术,当之无愧地成为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