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NP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1 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1.1 现状
(1 )专业定位模糊,需准确定位
由教学计划可看出,目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上按“既懂机又会电”来定位,但实际上机械与电子本身各自为两大学科,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让一名高职高专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系统地掌握两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是不现实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前述的理想化定位,往往造成“机不太懂、电也不太通”的尴尬局面,失去了该专业应有的特色,达不到培养目标。从理论上来说,其定位应以机为主、电为辅,或者电为主、机为辅均可。由于许多机械类专业如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一般也强化了电子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应用,使它们没多大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色,实际上行不通。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定位在“以电为主、机为辅,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为宜。
(2 )“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仍很低,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还较普遍,必须采取加强培训或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等途径加以解决。
(3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落后,实践训练水平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各高职院校虽具备一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但基本上都是以验证性、演示性为主,很少具有本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融合机与电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验或综合性课程,影响了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实训设施也大大落后于当今企业,实践训练水平不高,应采用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尽快提升层次。
(4 )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课程体系有待构建
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这与当前该专业所处于的“机、电、计算机”三大块内容三足鼎立的实际格局很不适应。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突出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的地位。
(5 )体现当代工业发展水平的专业教材有待突破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大多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电行业的发展水平,内容陈旧、落后,且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和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虑与中职教材的很好衔接。目前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学校都是根据自身情况而制订的教学体系,从而开展教学的。从教学效果来看,存在供非所求的现象,即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要么是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动手能力很弱,要么是实际操作能力挺强但理论素养欠缺。实际上当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还缺乏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没有考察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传统教学体系制订的基础中,融入社会和企业需求这个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 2024-04-18可同时测量真温及光谱发射率的8波长高温计
- 2023-10-30基于电子散斑剪切干涉技术的振动检测研究
- 2024-04-07蒸汽实流检定涡街流量计的不确定度分析
- 2024-07-29大型天文望远镜高精度摩擦传动的研究
- 2024-03-12基于PIC16F628单片机的便携式电子秤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