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准物质可替换性概念的探讨
ISO/IEC99:2007《国际计量学基本通用术语》VIM)中,第一次列出了“标准物质的可替换性(com-mutability)”的定义:标准物质的特性,该特性通过由两个给定测量程序得到的、对标准物质中某一规定量的测量结果以及对其他特定物质测量结果关系之间的接近程度来证明。
可替换性又常被译作可代替性、互换性、互通性,有文献将其解释为“平行溯源性(horizontal traceability)”,该概念初用于酶学检测领域,酶学检测中所应用到的参考物质或对照品中所含有的酶在性质和反应动力学方面可能与实际样品不同,因此,采用可替换性来评价这些参考物质或对照品在不同分析方法中与临床真实样品反应的一致性。由上可知,标准物质可替换性的本质是标准物质与实际样品中被分析物与基质方面的差异。基质效应存在于大量化学、生物等测量中,因此,应重视标准物质在各个应用领域中可能存在的可替换性问题。
一、可能存在可替换性问题的标准物质类型分析
大量的化学或生物测量都涉及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及校准测量。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被分析物提取和转化的效率可能受基体主成分影响以及被测物结合状态等的影响。而在测量过程中,校准标准、质量控制用标准物质与实际样品三者间的被分析物浓度、存在形式、基体或干扰成分的差异都可能导致在基体效应上的差异,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以及运用标准物质开展测量量值溯源与质量控制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还有一类测量,测定体系较为复杂,对被测量的测量常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反应动力学或生物学测定原理等进行间接测量,并通过活性单位、效价单位等表示被测量。由于往往涉及临床、生物等基体比较复杂的样品,样品的基质效应尤为严重。
针对以上测量过程的特点,可总结出以下可能存在可替换性问题的典型标准物质类型:
(1)被分析物与基体结合状态与真实样品不一致的标准物质,如通过基体添加方式制备的标准物质样品,被测物可能以游离态存在,从而导致样品的提取效率与真实样品不同,进而容易使运用标准物质开展的质量控制失去有效性,甚至造成误判。
(2)被分析物测量过程中较易受基质影响的标准物质。如气相色谱分析中,热不稳定、极性、具有氢键结合能力的有机磷酸酯、羟基、咪唑、氨基化合物等容易产生基质效应,导致响应值的增强或减弱。对此类标准物质可从被分析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着手分析。
(3)不能很好代表真实样品的模拟、合成样品,或出于稳定性、均匀性等方面的考虑在制备过程中添加或除去了某些可能引起干扰物质的标准物质。如果用户使用的检测方法与标准物质定值方法在干扰的产生和抑制措施方面不匹配,则可能产生可替换性问题。
相关文章
- 2022-05-20基于μcosII的嵌入式文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2024-08-13一种方便、有效的键槽对称度测量工具
- 2023-03-08穷举法在确定动靶标标准装置参数中的应用
- 2024-06-21基于孔洞分布理论的多孔材料板振动分析
- 2024-04-07影响气体流量计精确度的因素及提高精确度的方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