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中量和单位的标准化
量和单位是各行各业都要使用的,也与大众密切相关.据有人统计[1],平均每人每天要进行约30次涉及量和单位的活动,由此可见量和单位使用的广泛性.对于编辑出版工作者,特别是科技书刊的编辑出版工作者来说,使用量和单位的频率则更高.
计量制度源远流长,古今中外对统一计量制度历来十分重视.现代一些国家,有的把统一计量制度作为基本国策,有的还载入了国家宪法.量和单位的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的发展,量和单位本身也在不断发展.
50年代,我国使用的量和单位比较杂,有传统的市制计量单位,也有米制和英制计量单位.自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以来,全国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和废除旧杂制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自米制建立后,根据各个领域不同的使用情况,又发展形成了“厘米·克·秒制”和“米·千克·秒制”等多种单位制并用的复杂局面,换算起来非常麻烦,不能适用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
国际上也同样存在使用量和单位的混乱状况.为了建立一种简单、科学、实用的计量单位制,国际米制公约各成员国(我国政府于1977年参加该公约)于1960年通过一种以米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交流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法令,决定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上的很多经济组织和科技组织也都宣布采用国际单位制.
为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推进科技进步和扩大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在采用先进的国际单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我国的计量单位.经1984年1月20日国务院第2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计量局的三个文件:《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请示报告》;《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于1984年2月27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正式以法律形式在我国推行国际单位制.
1984年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公布是我国计量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计量语言的统一,使我国计量工作进入了标准化和国际化的新阶段.
1 基本理论[1]
1.1 量的概念
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和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的任务在于探索物质运动的规律,量即是阐述运动规律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国际通用计量学基本名词》的定义,量是指现象、物体和物质的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
相关文章
- 2024-10-30分贝的计算及应用
- 2024-02-22高空作业车工作斗限重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 2024-03-01一种气体流量的软测量系统研究
- 2023-11-06坐标测量机在几何量精密测量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 2023-12-06智能电针治疗仪原理与实现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