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类放大器的外置式DBS的驱动电路设计
1 引言
脑深部刺激系统(Deep Brain Stimulation),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1] 。DBS 是将脑刺激装置的电极植入脑深部神经核团,通过置入腹部或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产生电脉冲,对神经核团进行慢性刺激。
跟随心脏起搏器技术的发展,DBS技术目前正处于技术的形成时期。1978 年,Bena-bid 及其同事首次将电刺激技术引入了帕金森疾病的治疗中,发现振颤得到了明显的抑制[2]。慢慢地,DBS 发展成为治疗运动性障碍的重要手段,如帕金森,振颤,肌张力障碍等[3-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世界大概有 30000名帕金森患者得到了脑起搏器的有效治疗,其中也包括许多患有严重振颤及肌张力障碍的病人[5] 。由于DBS 治疗的可逆性,低风险性,越来越多的帕金森患者选择了 DBS[6] 。
传统的DBS硬件系统由位于脑刺激区的电极,延长导线,埋植于胸部的脉冲发生器及外部编程器四大主要部分组成[7] 。在传统DBS 硬件系统的模型下,很大一部分科研团队致力于编程器,电极等硬件设施的改进[8-9] 。除了要改进编程器,电极等硬件部分外,传统 DBS 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缺点,即电池供电问题,一般电池寿命最长为 5 年[10]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充电式或其它的供电途径[11] ,其中也包括课题组提出的外置式DBS系统: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利用一对置于皮肤两侧的耦合线圈将体外的能量与信息传送至体内。
耦合线圈是外置式DBS的关键,为了在模拟负载两端得到满足DBS的刺激要求,单靠信号发生器的输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驱动电路来驱动耦合线圈的初级线圈。
2 驱动电路设计
2.1 经皮变压器设计
经皮变压器的设计是外置式脑起搏器的核心。经皮变压器主要由位于体表的发射线圈和置于皮下的接收线圈组成[12] 。
经皮变压器的两线圈间有很长的空气隙,为了减小漏感,采用了一对磁罐式耦合线圈[13],磁罐的类别为铁氧体,规格为G18*11。作为验证性实验,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均采用了线径为0.21mm的漆包线,初级线圈的匝数为 100 匝,次级为 150 匝。
临床上 DBS 常用的刺激参数为幅值 1~3.6V,脉宽 60~90 μs,频率 135~185Hz的方波[14] ,为了使模拟负载两端得到如上所说的刺激参数,必须靠驱动电路来驱动经皮变压器的初级线圈。
2.2 驱动电路设计
驱动电路的作用是将信号发生器 MSP430 产生的PWM 矩形波信号进行功率放大,驱动经皮变压器的初级线圈。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次级线圈得到的电动势为:
相关文章
- 2023-05-27Ω型密封圈非标准温度的渗透检测
- 2023-08-31谐波分布参数的数值解法
- 2023-02-07PLG-10高频疲劳试验机的微机控制
- 2023-05-15一种新型光纤干涉测量系统
- 2024-01-24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示值相对误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