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声品质研究与应用进展

版权信息: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1 声品质的特征

    当人对噪声特性获得一定认知度时,听觉系统就会在噪声物理特性和发声体的功能和品质等方面形成特定的感知联系,并形成特定的心理感知需求。这种现象的产生是针对噪声的研究由声级声学(物理方面)向声品质(心理方面)发展的直接源动力,反映了科学研究由客观参量走向主观参量,由唯物的研究进入“以人为本”的研究的发展趋向。因此,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声品质的概念被创造、清晰定义,并成为国际性的新兴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

    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同的完整的声品质定义首先由 Blauert[1,2]给出:“声品质是在特定的技术目标或任务内涵中声音的适宜性。声品质定义中的‘声’并不是指声波这样一个物理事件,而是指人耳的听觉感知‘,品质’是指由人耳对声音事件的听觉感知过程,并最终做出的主观判断。”Blauert 的定义给出了声品质概念的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称作“声品质元素”的发声部件,例如像剃须刀中的马达、刀片、支架、腔体;其次是听觉感知,使用者暴露于机器发射的可听频率声波与振动波的声场中,并听到了声音,开始了其听觉感知的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声品质概念中的“听觉事件”;接下来的过程就是根据使用者对某种机器(发声体)的心理期望,判断机器发射声音的优劣,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了使用者的认知、心情等主观因素。主观判断的前提是使用者或心理声学中的受试者(统称为评价者或评价主体)对机器的噪声发射有先验的了解或知识,并具有明确的噪声特征的心理期望,这样受试者才能将听觉事件与噪声的心理期望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声品质优劣的判断。声品质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 1 表示。

    从声品质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声品质并不是一种发声体或机器内在的量。因而,声品质不能简单地描述为物理量,而必须通过人参与到听觉事件中,并根据主观心理期望进行判断,才能产生声品质。所以,声品质研究必须注重人类听觉的心理学特征或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声品质具有三方面的特征:(1)激励响应相适性[3],即声音的刺激与人耳听到声音后所作出的反应及行为要一致(;2)声音的舒适性[4],即声音要给人带来满意、愉快以及轻松的享受;(3)声或声源的可识别性[4],即赋予声音的涵义能被正确辨别和诠释。

    在汉语中采用“声品质”而不是“声质量”来表述“Sound Quality”的概念更为确切[5]。一方面,“声质量”是一个已经有明确定义的声学物理量;另一方面,采用“声质量”也会和“空气质量”“、环境质量”等一些根据客观物理量确定的人为评价量所反应的内涵空间相混淆;再者,在声音已经降低到对人不产生物理损伤或具有舒适性的条件下,才形成了声品质研究和评价的需求,而汉语中“品质”一词反应的是对于具有优秀“质量”产品的评价。“声品质”的表述中,反应了对声音“品(”对声音的听觉感知、体味)的过程,即对声音进行听觉仔细品味而最终作出对“质”的评判就叫“声品质”,恰当地表达了“SoundQuality”的概念的特征和内涵。

你没有登陆,无法阅读全文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标签:
点赞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