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长焦距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杂散光的抑制

版权信息: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液压导航网

  1 引 言

  遥感技术发展到现在,对分辨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波长、平台高度和探测器尺寸确定后,光学系统的分辨率与相对口径有关。口径决定了光学系统的极限分辨率,其确定后,增大焦距可以提高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为了尽可能提高光学系统的空间分辨率,要求光学系统达到衍射极限。离轴三反结构形式不存在色差和遮拦问题,同时可以满足大口径、长焦距,达到衍射极限等要求,现已有很多空间光学系统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如美 国 的QuickBird1、Quick Bird2[1],GIFTS,CRIS;法国的SPOT6;印度的Cartosat1[2]等。国内对离轴三反结构的研究也很多[3-4],但实际应用的例子比较少。

  离轴三反结构的设计方法现已逐渐成熟,但因探测系统精度的提高,杂散光成为影响像质的重要因素。目前对杂散光的分析大都集中于两反系统[5-6]和折射系统[7-8],也曾有对无中间像的离轴三反系统的分析[9-10],但还未见关于成中间像的长焦距离轴三反系统杂散光的分析。中间成像的长焦距离轴三反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其杂散光的来源也与上述几类系统有所不同。本文根据成中间像的长焦距离轴三反系统的结构特性,建立了杂散光分析模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杂散光的来源,并针对不同的杂散光源,提出了相应的抑制措施,为这类系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2 光机模型的建立

  2.1 光学系统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要求,采用光阑离轴和视场离轴的方式设计成一次中间像的离轴三反系统,光路结构如图1所示。PM、SM、TM分别为主镜、次镜、三镜。因为系统焦距比较长,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压缩了主次镜间距;但这导致了次镜和三镜的间距加长,为了缩短系统长度,在次镜和三镜间增加了折镜ZM1来以压缩次、三镜间的距离,使结构紧凑。用折镜ZM2将系统的像面转折到主镜的后面,这样的布局可以减少探测器看到机械面,理论上可以减少系统的杂散光。FS为视场光阑位置,AS为孔径光阑。光学系统参数如下:焦距为2 130mm,F为7.1,视场为2°,工作波段为0.4~0.9μm。

  2.2 光机模型的建立

  根据Zemax的光学设计结果,利用UG软件建立初始的光机结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为使关键问题清楚明了,对模型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图中的遮光罩是根据扫描视场,并考虑整个结构的空间尺寸综合设计的。光学系统的扫描视场要求为±10°。主要光学镜面拟采用背部支撑方式,不会引起重要面的变化,对杂散光的分析影响不大。

  3 杂散光分析模型的参数设定

你没有登陆,无法阅读全文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标签:
点赞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