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外与短波红光综合治疗仪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
1 引言
80年代以来,红外理疗与红光治疗技术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诸如“红外灯泡”、“神灯(TDP)”、“×××频谱治疗仪”、“He-Ne激光治疗仪”、“红光治疗仪”等一批机型,虽然有的机型在某些疾病的治疗和家庭保健上已取得了一定疗效,但是由于在光谱频带的选择、照射剂量的选取、照射面积大小等方面缺乏严格的实验基础,故并未达到最佳疗效。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利用不同红外波段在相同照射剂量,相同照射时间对小白鼠的免疫指标作了严格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中红外效果最佳[1]。而目前已有的红外理疗机型的辐射能量分布偏向远红外,其中疗效较显著的有日本产的棒式远红外线治疗机等机型。根据中红外与短波红光两类光量子在医疗上的特异性和某些方面的一致性与互补性,我们提出了“双红”(即:中红外与短波红光)治疗的设想,并研制成功了“双红”治疗仪。对红外治疗部分,我们采用的是自行研制的中红外辐射器;对红光治疗部分,我们利用特种气体配方,高压激发气体放电研制的冷光源,使其发射光谱落在0.60~0.65μm,同时克服了He-Ne激光治疗仪功率偏小,照射面积受限制的问题,拓宽了红光治疗之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该治疗仪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的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作用机理、特点作一阐述。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
实验组采用我们研制的SHH-3型双红治疗仪,红外辐射频谱主辐射范围2.5~5μm (见图1a);红光波谱范围0.60~0.65μm (见图1b)。对照组采用日本产碳棒式远红外线治疗机,波长> 2μm,辐射功率800W。
2.2 临床一般资料
术后伤口及皮肤溃疡: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9~48岁,其中皮肤溃疡20例,术后伤口25例。
肌纤维织炎:60例,均系骨科门诊确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7~65岁,病程1个月以内36例,1~6个月15例,6个月以上9例。发病部位腰部38例,肩背部17例,四肢5例,全部病例除有疼痛及局部明显压痛外,其中伴活动明显障碍26例。
带状疱疹: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19~47岁,病程3天~2个月,发病以胸、腰部皮肤刺痛,伴有疼痛部位密集的水泡和红晕为主要表现。
腰间盘突出症: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6~60岁,病程1.5~2年不等,发病以腰痛伴一侧肢体放射性痛为主要表现。
2.3 实验分组
根据病种将病人按就诊顺序以单、双号随机分配于试验组(双红治疗组)与对照组(红外线治疗组),治疗观察期间停用其它治疗。
2.4 实验方法
相关文章
- 2024-10-12乳化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2024-10-28混杂边界轴向运动Timoshenko梁固有频率数值解
- 2022-06-08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 2024-07-23数码相机镜头自检测设计的研究
- 2024-02-02容量计重中管道存留量的计算方法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