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汽车液压增力制动控制器
汽车液压增力制动控制器(HBI)主要由增压缸等组成,串联于汽车制动主缸与前制动轮缸之间。制动主缸输出的压力制动液经HBI增压,在送往前制动轮缸的同时还被送往后制动轮缸,实现汽车增压制动,其实际增压比为ip=βD2/d2。配装HBI的Ⅱ型或X型管路布置的液压制动系统,其制动效率高于配装了现有压力分配阀的制动系统的制动效率10%以上,制动踏板力明显下降100N左右,制动稳定性明显提高。
铁氧体无刷直流电机在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模块中的应用研究
为降低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液压控制模块成本,提出一种以铁氧体为永磁材料,采用不同结构布置的无刷直流电机(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BLDC),代替原有的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方案。运用软件Infolytica对这两种外形尺寸相同的电机进行磁场分析,结果显示两种电机磁通密度分布接近,验证了此方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借助Matlab中Simulink模块模拟液压控制系统,利用试验台架对两类电机在室温、高温和低温三种不同工况下进行电机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这种铁氧体无刷直流电机在双离合变速器液压控制模块中可以达到与原稀土电机基本相同的性能。此研究成果可为双离合变速器中油泵电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算法的ECH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针对重型商用车采用固定助力特性的液压转向系统(Hydraulic Power Steering,HPS)存在操纵稳定性差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旁通流量控制式电控液压转向系统(Electrical Controlled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ECHPS)。建立了该转向系统核心部件电液比例阀数学模型,设计了ECHPS系统的助力控制策略和助力特性曲线,为了消除被控系统受到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影响,采用神经网络与自适应动态面技术相结合的算法设计了一种新型控制器。通过理论与仿真分析证明了所设计的自适应神经网络动态面控制器不仅响应快、跟踪效果好、控制精度高,而且能够实现汽车低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高速时的良好路感要求。
轿车液力变矩器的改进设计方法研究
由于工作介质流动状况复杂 ,难以形成准确、可靠的轿车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本文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内流场的计算模型 ,得到了正确、可信的轿车液力变矩器内流场计算结果。在分析后 ,本文认为泵轮流道入口处的径向扩张影响了液力变矩器的性能。依此 。
抗俯仰液压互联悬架三轴重型货车动态特性
完成了安装抗俯仰液压互联悬架(HIS)三轴货车动力学方程的推导。采用自由图法和阻抗传递矩阵方法推导建立耦合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该特征方程以机械系统的位移和速度以及机械与液压耦合边界处的压力作为状态矢量。对比分析HIS对车体恢复力和力矩及车体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压互联悬架HIS系统能够为车体提供较大的抗俯仰力矩。自由振动分析表明,HIS改变了车体垂向和俯仰振荡中心位置,且增加了车体俯仰模态对应的固有频率,同时车体垂向跳动模态对应的固有频率几乎保持不变。
汽车压力控制阀调压困难的机理分析与防止措施
汽车液压助力系统——超临界CO2高液压存储仓研究
目前汽车助力装置的主流是真空助力和气压助力。真空助力结构小巧,但存在安全隐患;气压助力安全性好,但结构庞大。高液压存储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巧且安全性兼顾的装置。高液压存储仓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制冷剂的压力特性,用制冷剂充当储压剂来储存压力液的能量。使整罐压力液能够以高达20~25 MPa的准恒压向外作功。讨论了液压仓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储压剂选择的难题、抑制泄漏的措施、超临界CO_2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储高液压的超临界CO_2液压仓的设计思路,用超临界CO_2和温控相配合,得到了准恒高压压力液,实现了小巧且安全性兼顾,由此产生新型的制动、转向、离合助力器。
基于规则控制的PHHV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对并联式液压混合动力车辆(Parallel Hydraulic Hybrid Vehicle,PHHV)的模型进行搭建和分析,在美国城市测功机工况下对该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分析了液压泵/马达的排量和蓄能器的初始压力对PHHV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HV比传统内燃机车辆的燃油经济性提高近20%,液压泵/马达的排量和蓄能器的初始压力对燃油经济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液压ABS系统的开发
本文介绍了自行开发的液压 ABS系统。采用全新的开发手段与思想 ,建立快速开发系统 ,使得从概念到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并保证产品性能的可靠性。试验对比表明 ,该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多轴车辆电液转向系统设计与应用
以某多轴重型高机动越野车辆为平台,设计了一种多模式电液转向系统。多种转向模式的设计、完善的控制策略,以及后桥转向角度的匹配,可以同时满足高速车辆的通过性、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安全性要求。通过实车试验验证,后桥转向角度控制精度较高,实现车辆的同步转向动作,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其设计正确、系统可靠,便于实现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