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FD的双道超车过程气动特性分析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动网格技术对双道超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双道超车过程中,3辆车周围均出现强烈的压强和空气流速变化,当主超车在两车之间时,流场变化更为复杂。随着车辆相对位置的变化,3辆车周围的涡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涡的变化消耗流场中的能量,使车身受力发生变化。行驶过程中,3辆车的侧向力、风压中心位置和横摆力矩均发生明显变化。绝对速度增加,主超车与被超车的最大侧向力均呈线性增长,给车辆行驶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基于SST-DDES方法的汽车外气动噪声模拟与风洞试验对标分析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噪声的贡献消失,气动噪声成为了最容易引起顾客抱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侧窗玻璃表面脉动压力产生的湍流脉动和声场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主要噪声源。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采用SST-DDES湍流模型,分别对两款不同车型的前后侧窗玻璃24个点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风洞试验测试相结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捕捉侧窗玻璃的表面脉动压力结果,为后续的车内噪声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也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降低了后期实车风洞试验的测试成本。
基于机器学习的汽车后视镜气动噪声预测方法
针对传统风洞试验、数值模拟等方法计算噪声值费时长、资源消耗大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气动噪声预测方法。以后视镜特征参数为数据集输入,对不同特征参数下的后视镜模型进行瞬态流场与声场联合仿真,将计算得到的总声压级值作为数据集输出,分别用不同数量的样本数据训练支持向量回归机,通过建立的预测模型对同一测试集进行预测得到总声压级预测值。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机的预测方法能得到与计算值误差较小的预测结果,在较少样本数据支撑下也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用于汽车后视镜气动噪声的预测。
某SUV后部扰流附件的气动性能研究
基于某SUV车型,通过数值计算和风洞试验研究了14种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方案对整车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加装任意一种扰流板,其减阻效果均较小,而在后扰流板和侧扰流板的共同作用下,减阻效果最大可达3%,且所有方案在降低阻力的同时,都会使后升力增加。根据计算得到的流场信息和尾迹区结构特性分析了扰流板的减阻机理,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方案对于升力的影响规律,为相似车型扰流附件的气动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浅谈LED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
LED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新型半导体光源,有其它光源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未来汽车照明应用中前景光明。LED可以用串联、并联等不同的方式组合成LED阵列,以满足汽车照明强度的要求。针对LED的发光特性,重点讨论了LED驱动的设计及特点,同时简述了LED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维波束成形麦克风阵列在风洞测试中的应用
得益于非常安静的背景噪声(风速140 km/h,声压级小于58 dBA)和优秀的低频压力脉动(Cprms<0.005),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CAERI)风洞中心的气动声学风洞为汽车空气动力学开发提供良好的声学测试平台。中国汽研风洞中心安装一套由3块麦克风阵列(3×168通道)组成的三维麦克风阵列测试系统,对车外气动噪声源进行定位及分析。采用“声学照相机原理”,即噪声云图通过波束成形的高级算法投射到车身三维表面(3D)上进行定位显示。
兼具馈能与主动抗侧倾功能的电控液压悬架系统设计与研究
为解决特种车辆或载重车辆在极端工况下易侧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兼具馈能与主动抗侧倾功能的电控液压悬架系统。对该悬架系统的主动抗侧倾模式和馈能模式进行了功能原理设计与分析;针对主动抗侧倾模式与馈能模式,构建了电液悬架系统仿真模型;设计了电液悬架系统主动抗侧倾模糊PID控制策略和侧倾力矩分配方案,以及执行机构逻辑门限值控制策略,并基于Matlab/Simulink、TruckSim和AMESim仿真软件,搭建了电液悬架系统主动抗侧倾控制策略联合仿真平台;对装配有电液悬架系统的车辆模型在极限工况下的抗侧倾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并对车辆在随机路面激励输入下的馈能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装配该电液悬架的特种车辆具备较强的防侧翻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悬架运动能量回收潜力。
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前后桥制动力分配的电子控制
采用电子技术替代传统的比例阀来控制汽车液压制动系统的前后桥制动力分配 ,不仅省去了比例阀 ,降低了成本 ,同时由于其控制更加精确 ,因而可在保证汽车制动稳定性的同时使后轮获得更好的制动效能。特别是当车辆配有 A BS系统时 ,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就可实现这个功能 ,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重型自卸车车厢顶盖启闭系统的设计
为保护城市环境,在城区内运输易扬尘、漏洒物质的车辆必须进行加盖密闭。本文对新开发的重型自卸车车厢顶盖启闭系统结构,顶盖自动启闭原理,顶盖运动受力分析,驱动机构和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进行了阐述。经过试制,该车厢顶盖密闭系统的开发是成功的,可以应用到各种重型自卸车车厢上。其中,齿轮驱动机构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基于AMESim的液压混合动力系统缓速性能仿真分析
分析了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关键工作参数对于客车缓速性能的影响,通过建立客车缓速的动力学模型和进行相应的仿真发现,在实际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应该尽量提高液压泵的排量和系统最高工作压力,同时减小蓄能器公称压力和预冲压力,这样将更加有利于并联液压混合动力客车缓速性能的改善。这些分析将为并联液压混合动力系统参数匹配提供充分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