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荧光分析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

版权信息: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1 前言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避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不仅可以杀灭有害的生物,同时对人体、有益的生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中,常见的并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主要有三种: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2] 。在这三类农药中,有机氯未见有关荧光方法检测地报告。有机磷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等原因,自身不能发荧光,李亮亮[3] 等人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有机磷农药的浓度越大,对胆碱酯酶的抑制越强,产生的β萘酚越少,则荧光的变化值越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高效液相-柱后衍生法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气质联用法和液质联用分析法等[4] 。由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气相色谱检测时存在不稳定的问题,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涕灭威、甲萘威易发生分解,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的灵敏度达不到要求,出现有些样品低浓度时无法响应等问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技术使一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通过衍生化技术产生荧光物质,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灵敏度可达0.1ng以下,而且由于绝大多数杂质不产生荧光物质,避免了杂质的干扰。此方法以灵敏度高、方便快捷、被测组分稳定、重现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基本原理

  2.1 荧光产生

  荧光是光致发光。有机分子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吸收光能后其分子能级中的σ电子、π电子或 n 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σ或π轨道上而成为激发态,即激发过程。在这些跃迁中,π—π 的跃迁几率最大,激发态的分子很不稳定,经过很短的时间(~10-8s),将会发射出光子产生荧光重新回到分子基态[5,6]

  2.2 荧光产生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

  在荧光分析中,并非所有物质都能产生荧光,有机分子产生荧光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化学结构及能量状态,由文献知道荧光强度与分子结构关系一般具有如下普遍规律:

  1).荧光通常是发生在那些带有延伸的π电子轨道的分子或带有共轭双键体系的有机分子中,这种体系中的π电子共轭度越大,能量越低,离域 n 电子越容易激发,荧光越易产生,而且荧光光谱将向长波方向移动。具有芳环或杂环的物质,其芳环越大,其荧光峰越移向长波方向(红移),荧光强度也越强[5]

你没有登陆,无法阅读全文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标签:
点赞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