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查标准"及有关问题的探索
..核查标准”按字义可理解为:能够用来核对、检查的标准器具。15010012一2国际标准草案将其定义为:“为控制按该过程进行测量的测量过程,建立数据库用的计量仪器、产品或其它实物”它是实现测量控制的媒介,即能真实反映作用在测量结果上所有与测量有关因素品质的过渡点。对实现测量过程控制举足轻重。本文从“核查标准”概念切入,并谈。下有关间题。
一、引人核查标准的测量控制系统与传统的
检定(检验)的基本程式
1.引入核查标准建立的测量控制系统,是具有保证—子防—反馈功能的闭环系统,其运作的大致程序概括为:①根据测量(或用户)对准确度和功能的要求经周密分析,设计适当的过程参数,并考虑所有与测量有关的因素在标准情况下对测量结果可能的影响程度,确定相应的控制极限;②由核查标准(或传递标准)建立起测量系统的初始认可的过程参数(一般要经过反复试验);③在以后正常的检定(检验)过程中以适当的频率投入核查标准与被测对象一起进行检定(检验);④根据观测到的数据与系统初始认可值相比较.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判断过程是否受控;③依据判断结论、反馈调整。传统的检定结果准确度保证措施如下:①用做传递的标准及配套仪器设备,通过周检的方式,保证其准确度;②计量检定环境条件按相应规程要求进行控制;③从事检定的人员以检定资格考试保证其素质符合要求;④实验室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保证测量结果不受有关因素的干扰;⑤能否进行检定工作之认可,最终以上级计量行政部门主管的考核结果为准。企业产品检验工作的保证内容,除最后一条略有差异其余大致相仿。
二、两种情况的比较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传统模式属开环系统,侧重于事前保证,所列保证要素,皆有充分的道理,如果逐项严格落实,诚然能起到保证作用,但接踵而来的间题是,至善至美的做到以上要求,在现实中相当困难,其一,随着测量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测量技术的发展,许多姿型精密、复杂庞大的测量仪器和装置在测量现场应用,实行周期送检愈显困难;其二,此种开环系统,难免受主观随意性及非技术因素(诸如标准考核是否规范,无严格监督的数据是否真实等)的干扰,其三.这些保证要素在检定(检验)过程中究竟达到何种置信程度?随时间推移发生了什么变化?各要素在非标准情况下,对测量结果施加的影响如何?无从以及时的客观数据来判断,于是,一旦检定(检验)过程已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发现纠正。在这种模式下,检定数据出现间题,或检验不准致使产品成批报废的事例,已非鲜见。往往在事后分析原因时才恍然发现,或是标准器失准,仪器失灵.或测量条件偏离规范要求,人员意外过失等,但已形成了测量不准确的风险,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为时已晚矣。
相关文章
- 2023-01-18基于全站仪测距的超声波液位计检校方法的提出和研究
- 2023-04-27平展流冷态湍流场的PIV测量
- 2023-12-26VPN在PDM中的应用
- 2022-06-06基于单片机和TEA5767HN的FM收音机系统的设计
- 2024-04-07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呼气丙酮分析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