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基于RFID的ETC系统设计应用

版权信息: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液压导航网

  1. RFID

  1.1 RFID简介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该技术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其核心技术包括无线电射频、计算机软件硬件、编码学和芯片加工技术等多种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是多种跨门类科学技术的综合体。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

  1.2 RFID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和工作频率

  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的RFID系统都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功能如下:

  (1)标签(Tag,即射频卡):也称为非接触IC卡、ID卡、RF卡等,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标签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每个标签具有惟一的电子编码(EPC),附着在要标识的目标物体上。它具有智能读写和加密通信的功能,它通过无线电波与读写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工作的能量是由阅读器发出的射频脉冲提供的。

  (2)阅读器:也称读写器、读出装置等,是用来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它可将主机的读写命令传送到电子标签,再把从主机发往电子标签的数据加密,将电子标签返回的数据解密后送到主机。

  (3)天线: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在低频段和高频段主要使用平板天线、八木天线和阵列天线等。

  此外,一个完整的RFID应用系统还包括:中间件(Application Interface),又称RFID管理软件,它屏蔽了RFID设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够为后台业务系统提供强大的支撑;应用系统硬件(Application Hardware);应用系统软件(Application Software),记录数据、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等。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系统通电工作后,读出器通过其内部的线圈周期性地发出一个固有频率的电磁波(激发信号)。当射频识别卡放在读出器的感应范围内时,卡内的线圈在“激发信号”的感应下产生微弱电流作为卡内集成芯片的电源。卡片上电复位后,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卡片被激活并将含有自身种类识别码标志、制造商标志等信息代码调制到载波上,经卡内天线发射出去。读卡模块将接收到的无线信号传给现场控制器,由现场控制器进行信号处理并对执行装置发出指令。读出器采用微处理器控制,通过韦根一485转换模块实现与主控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NFID系统的工作频率主要有:低频,125 kHz;高频,3.56 MHz;甚高频,869 MHz,902~928MHz;微波频段,2.45 GHz和5.8 GHz等。其中125 kHz系统主要应用在动物识别和商品流通等领域,高频13.56 MHz系统一般应用在公共交通和门禁系统等领域。在UHF频段(869 MHz,902~928 MHz),系统的识别距离较远,可应用在高速公路收费、集装箱识别和铁路车辆的识别、跟踪等业务中。微波2.45 GHz,无源标签一般可提供1 m左右的识别距离,有源标签也可以达到十几米的识别距离。5.8 GHz系统主要应用在交通领域,目前我国公路联网收费系统暂行标准也把此频段作为车辆识别的系统标准。一般工作频率较高则识别距离也较远,方向性也越强,但其穿透能力就越差。

你没有登陆,无法阅读全文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标签:
点赞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