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液压网 欢迎你,游客。 登录 注册

可利用低品位热源的Einstein制冷循环的可行性分析

版权信息:站内文章仅供学习与参考,如触及到您的版权信息,请与本站联系。
液压导航网

  

  1 引言

  单压吸收式制冷循环是由 Baltzar Carl Platen等人于二十世纪 20 年代提出[1,2]。1930 年,相对论的创立者 Albert Einstein 和其同伴对 Platen 提出的循环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并申请了美国专利[3]( 该制冷系统被后人称为 Einstein 制冷循环) 。

  Einstein 制冷循环的整个系统运行在较低的单一压力状态,采用制冷剂、吸收剂和压力平衡剂三工质协同作用产生制冷效应。系统循环运行的外部动力由位于发生器和气泡泵的低品位热源提供。

  目前该循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Delano 对 Einstein 制冷循环进行了改进,并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发生器是系统性能降低的主要部件[4]。Schaefer 使用 Delano 的模型设计了热泵系统分析[5]。White 使用水替代氨水作为工质进行了气泡泵实验研究[6]。随后,Mejbri 等对该制冷循环进行了数值模拟求解,得出了冷凝/吸收温度为 30℃ 时系统 COP 最高为 0. 19 的结论[7]。王汝金等对经初步改进的 Einstein 循环制冷机进行了火用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损失的方法[8]。

  基于能量、质量守恒原理,对改进型 Einstein制冷循环进行热力学建模,并对系统的工况进行模拟,采用 Patel - Teja 状态方程[9]对系统各状态点参数进行求解,并对循环进行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及系统性能研究。

  2 循环描述

  循环装置( 见图 1) 使用正丁烷作为制冷剂、氨作为压力平衡剂以及用水作为吸收剂。它包括蒸发器,预冷器,冷凝吸收器,溶液换热器,水冷型精馏器,发生器,气泡泵以及贮液器。与原始循环[3]相比,该循环新增了溶液换热器及精馏器,并且氨蒸汽经过多次换热最后通入蒸发器中。

  系统运行时,液态丁烷从点 1 处离开冷凝/吸收器,经过预冷器降温由点 2 进入蒸发器。而由发生器生成的氨气(8) 被精馏器精馏后(5) 通入蒸发器的液态丁烷中,使得丁烷的分压力降低并相变制冷。随后氨/丁烷混合气体离开蒸发器(3) 经过预冷器加热后进入冷凝/吸收器(6) 。由于在冷凝/吸收器中,混合气体中的氨气被稀氨水(12) 吸收,丁烷的分压力迅速上升并接近系统总压,随后丁烷气体开始冷凝。由于液态丁烷与吸收后的浓氨水互不相容,两者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分层。位于上层的液态丁烷(1) 被虹吸入蒸发器中,而位于底部的浓氨水溶液(7) 在溶液换热器中与来自溶液分离器的稀氨水溶液(11l) 和来自发生器的氨蒸汽(8) 换热后进入发生器。换热后的浓氨水溶液(7’) 在发生器中加热,而剩余的稀氨水溶液(10) 被气泡泵泵送到贮液器中(11) ,贮液器中氨蒸汽(11v) 通入到溶液换热器与氨蒸汽(8) 混合后进入精馏器。

你没有登陆,无法阅读全文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查看,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标签:
点赞   收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