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心脏房颤治疗仪的研制
1 引 言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总人群的0.15%~1%,在二尖瓣疾病中的发病率高达79%。房颤会造成有效心房收缩丧失,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合并其他心脏病代偿期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失代偿期,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心房收缩功能丧失也会引起心房内血液淤滞,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的发生。寻求一种有效治疗房颤,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是心脏内外科医师长期以来的共同愿望。
目前认为房颤的机制是[1-4]:房颤是由快速放电,自发活动的房性异位灶通过单个或多个功能性折返回路引起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房颤主要来源于肺静脉、上下腔静脉入口及左右心耳、房壁之折返激动。初期房颤主要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这类药物通过改变心脏电特性控制心律,然而它们对心房电活动的作用并不特异,而对心室电生理却有深刻影响,会导致 致命性心律失常即所谓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增加死亡。因此,人们开始转向非药物方法治疗房颤。
1991年Cox设计出迷宫手术[1],采用双心耳切除肺静脉开口房壁隔离心房及房隔切断等阻断房颤折返环,保留窦房结至房室结的正常通路,恢复窦性激动对心室及多源心房起搏点的心动控制,从而消除房颤,恢复窦性心律。近来Cox[2]报道99%的病例消除房颤,转为窦性心律,术后6个月检查证实左房有传输功能为86%,右房有传输功能为98%。目前迷宫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治疗房颤的最好效果。迷宫手术疗效确切,但本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由于迷宫手术复杂,手术费时,心脏阻断时间长,对于心功能差的患者非常不利;其次,迷宫手术的并发症亦较为突出,主要是出血、水钠储留等。简化或通过微创手术来达到迷宫手术的治疗效果引起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兴趣。
国内外先后报道采用冷冻、电凝及射频消融的方法进行迷宫手术。其中射频消融迷宫术[3-6]日益受到重视,它是在开胸直视下,使用射频探针,沿用迷宫手术线路,利用射频电流稳定的物理性能和良好的穿透性,局部发生高热效应使组织凝固性坏死,有效阻断导致和维持房颤的折返环,消除房颤,与传统切割法相比具有简单、便捷、安全、可靠等优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心外科陈长志教授在2003年对4例二尖瓣病变合并房颤患者行二尖瓣成形的同时进行射频消融迷宫术,先缝闭左心耳,再分别沿左肺静脉及右肺静脉开口作椭圆型烧灼消融,然后将探条在上述两弧形印迹之间,左肺静脉印迹与左心耳和二尖瓣后瓣之间作直线连接,手术约持续10min;然后进行二尖瓣成形术,术后4例均恢复窦性心律[7]。根据参考文献[8-11],此项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制并探索射频消融术的治疗过程机理,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章
- 2022-03-06调度自动化系统容灾备份策略揭示
- 2024-01-21电容式微加速度计的闭环检测技术研究
- 2022-01-06基于us/OS-Ⅱ操作系统的断路器控制器研制
- 2021-11-01基于CC2430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设计
- 2022-09-27振子框架式微机械陀螺的有限元模拟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