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热力学特性研究
以阻尼连续可调减振器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对减振器的热力学特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减振器热力学数学模型,结合减振器阻尼力和摩擦力,搭建了减振器热力学Simulink模型,进行了不同激励下的热力学仿真,并搭建实验台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同激励下,工作电流为0 A时,减振器阻尼力热衰减最明显;建立的数学模型和搭建的热力学模型均具有较高精度,且计算效率较高,可用于减振器热力学特性的研究与预测。
吸收循环卡诺模型及大温差系统理论效率
为了简化吸收循环热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吸收循环和压缩式循环的对比,提出吸收循环卡诺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吸收循环内部的能量转换,提出适合冷水大温差的改进的双蒸发器-双吸收器吸收循环系统,并建立了改进系统的卡诺模型,并推导出其理想循环的理论效率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热源和相关参数对理论效率的影响,并与简单吸收循环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吸收循环效率.
基于热力学方法的核辐射放射本能研究
基于Weisskopf的复合核蒸发理论,借鉴热辐射放射本能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研究核辐射的放射本能的热力学办法,得到了在单辐射通道情况下静止质量不为零发射物质内部的核辐射放射本能和自由核辐射的放射本能密度通量的计算公式.
一类有潜力的制冷剂替代物的循环特性
给出了一些碳氢化合物的性质和饱和特性曲线.采用美国NIST的REFPROP软件分析了这些碳氢化舍物在冷凝温度一定时的循环特性,包括压缩特性,即压缩比及等熵压缩后制冷剂蒸汽温度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循环的热力学特性,即循环卡诺效率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体积制冷量与蒸发温度之间的关系.讨论了碳氢化合物的可燃性.指出碳氢化合物是一类有潜力的性能优良而又无公害的制冷剂替代物,可以用于许多小型的制冷系统中.
吸收循环冷水大温差系统理论效率分析
为实现吸收循环冷水大温差制冷系统节能运行,提出简单吸收循环、双蒸发器循环及双蒸发器双吸收器循环3个方案,分别建立了各方案的联合卡诺循环模型,并根据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完成了理论COP的推导,定量分析和比较了各方案.
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概述
介绍天然工质CO2和NH3作为制冷剂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概述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并进行理论计算。根据近年来国内一些研究单位所做的相关实验研究,总结NH3/CO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热力学特性。
R290工质直线压缩机的性能实验研究
根据R290工质的商业冷柜的制冷需求,开发了直线压缩机样机,开展了国标工况下的制冷性能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直线压缩机样机在供电电压145V,频率70.2Hz条件下,制冷量为604W,制冷COP为1.42,部分负荷制冷COP会发生一定的衰减,负荷率越低衰减越大,40%制冷量时COP仅为1.02。降低供电频率导致其与固有频率的偏离增大时,制冷量和COP也出现了较大的衰减。功耗分析表明,为提高直线压缩机能效,需要从直线电机的性能系数和降低活塞与气缸配合间隙两方面同时进行优化。
热信息用于液压设备故障监测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阐述了液压设备中由流体介质压力损失,液压元件泄漏或阻塞而引起温度变化的热力学原理;介绍了利用热信息监测液压元件异常磨损,泄漏等故障的方法;并提出了液压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处理热信息人工智能技术。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有一个最佳高压侧排气压力,与带节流阀循环相比,其最大COP可提高20%,但当高压侧压力低于最佳值时,低压膨胀机对系统COP的影响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变得不明显;在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中,中间冷却应采用完全冷却型式。
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性能分析
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比较了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节流阀与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的最佳中间压力并不是高低压的几何平均值;在一定的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下,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循环有一个最佳高压侧排气压力,与带节流阀循环相比,其最大COP可提高20%,但当高压侧压力低于最佳值时,低压膨胀机对系统COP的影响随着高压侧压力的减小而逐渐变得不明显;在双级压缩CO2跨临界带低压膨胀机制冷系统优化设计中,中间冷却应采用完全冷却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