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ST的编译码器IP核测试
1 引言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片上系统SOC已成为当今一种主流技术。基于IP复用的SOC设计是通过用户自定义逻辑(UDL)和连线将IP核整合为一个系统,提高了设计效率,加快了设计过程,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但是随着设计规模的增大,集成密度的提高,IP引脚的增多,IP的植入深度加大必然使得测试验证工作繁重。据统计,在SOC设计中,各种内核的测试验证工作所用的时间占整个设计过程的60%~80%,SOC及IP核的测试验证已成为SOC技术发展的瓶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迅速地通过IP核验证与测试.并把其集成在SOC中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领域急待突破与实现的方向。
基于IP核复用的SOC,其IP核类型和来源都不相同,即使已验证好的IP核在集成时也不能确保不出差错。IP核被集成到SOC后,其输入输出端口也嵌入到SOC,原本可测的端口失去了原有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变得不可测。
因此人们一直寻求有效的测试验证技术。本文给出了基于内建自测试方法(BIST),在设计编译码器IP核的同时,考虑其测试外壳设计,以期提高IP核可测性。
2 测试结构
所谓测试,就是在被测电路的输入引脚施加相应的激励信号,然后检测输出引脚的响应,并将检测的输出引脚的响应与期望引脚的响应进行比较以判断电路是否存在故障的过程。
IP核测试的目的在于检测IP核是否存在功能和时序错误,从而对IP核进行修改,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一般采用访问、隔离、控制的手段对IP核的输入端施加激励来得到响应与期望的响应进行比较。嵌入式IP核的测试结构如图1所示。
测试激励源为嵌入式IP核生成测试所需的激励。响应分析器对所得到的响应进行分析,如果相同则表明没有故障,不同则表明存在故障。测试访问机制是 SOC传送数据的一种手段,它将测试激励传送到IP核的输入端口并将测试响应从IP核的输出端口传送到响应分析器。测试外壳是IP核同访问机制及器件其他逻辑之间的接口;测试外壳以实现片上核与核之间的测试隔离,也可以为IP核提供了测试数据传送通道。
3 内建自测试原理
内建自测试是可测性设计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让电路自己生成测试向量,而非通过外部施加测试向量,并且依靠自身判断所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内建自测试原理图如图2所示。
其中测试外壳(wrapper)在IP核的设计之中就予以考虑。通过测试外壳外部可以控制BIST和正常模式的切换。测试外壳内部多采用边界扫描模块、移位寄存器或多路访问器等,它起到访问、隔离、控制的作用,可提高IP核的可测性。然而加入测试外壳会使IP核的面积开销增大,因此必须在IP核的可测性和面积之间进行权衡。
相关文章
- 2024-05-11基于聚磁技术的新型脉冲涡流传感器设计
- 2023-12-21浅谈CAXA制造工程师叶轮造型与五轴加工
- 2024-09-11隧道断面激光放样仪的研制
- 2022-06-23基于ARM7实时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 2022-05-17嵌入式Win CE中CAN总线控制器的驱动设计与实现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