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环境下分层的串行帧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嵌入式系统之间的通信通常有两种方式: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并行方式传输数据速度快,但占用的通信线多,传输数据的可靠性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只适用于近距离的数据传送。在远距离数据通信中,一般采用串行通信方式,它具有占用通信线少、成本低等优点。目前RS 232串口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它应用于点对点通信模式,实际使用中多采用最简单的三线方式连接,即两端设备的串口只连接收、发、地三根线,即可实现简单的全双工通信。通信协议是两端设备数据交换的语言,是通信可靠性的保证,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通信协议应该力求简洁。
1 系统通信需求
本系统主要完成野外环境下时间间隔测量和瞬态数据采集的功能,系统内各模块均选用三星公司的S3C2440芯片为处理器,操作系统使用嵌入式Linux。模块间通信的主要任务为控制命令的下发与应答、工作状态和采集数据的上报等,对通信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无数据加密需求。
根据系统软硬件情况设定串口工作参数如下:115 200波特率,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奇校验、无流控。波特率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所选用芯片的串口性能、串口连接线长度、传输数据的最大帧长和应用过程中的误码率等;无流控则是由于串口使用三线方式连接。
2 通信协议的分层结构
为保证不同设备之间通信协议的通用性,降低实现的复杂度,将通信协议为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应用层,规范了设备间应用程序通信使用的应用层数据格式;下层为链路层,提供物理线路数据的发送与接收,应用层数据拆分与合并、封装与解封装以及错误检测功能。协议应用层部分根据各设备功能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而链路层部分则完全通用。应用层通信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层通信过程
发方设备按照约定的应用层数据格式构造应用层数据,交由链路层进行数据的拆分、封装、校验,再将生成的数据以数据帧的形式发送至物理线路;收方设备则从物理线路上接收数据,进行帧定位、解封装、错误检测、数据合并等,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上交给应用层处理。收发方设备的应用层可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修改应用层数据格式,并利用链路层提供的功能接口完成通信功能,故该通信协议设计的关键在于链路层,以下着重阐述链路层的设计与实现。
3 链路层设计
链路层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数据拆分与合并、数据封装与解封装、数据帧的发送和接收以及错误检测与重发机制。
3.1 数据拆分与合并
相关文章
- 2024-09-11隧道断面激光放样仪的研制
- 2022-06-23基于ARM7实时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 2023-12-21浅谈CAXA制造工程师叶轮造型与五轴加工
- 2024-05-11基于聚磁技术的新型脉冲涡流传感器设计
- 2022-05-17嵌入式Win CE中CAN总线控制器的驱动设计与实现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