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传统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配有接收二次电子的探头(ET),它的工作原理:ET探头通过接收样品的二次电子,经光电倍增管放大后,信号再输到前置放大器放大。最后去调制显象管或其它成象系统(见图1)。但它只能在高真空下工作,因此只能观察不含水分的固体导电样品和通过脱水、喷金属化等处理后的生物样品。对于含有适量水分的新鲜生物等样品,传统扫描电镜就无法满足要求。因此,人们渴望既能在高真空下又能在低真空下甚至能在大气环境下工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真空系统中多重限压狭缝技术开发成功(即将样品室与柱形导管之间的真空隔开)和气体二次电子探头的研究成功。美国ElectroScan公司于1990年推出第一台商用环境电子显微镜(ESE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诞生,把人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形态观察的领域。
1环境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1.1工作原理
环境扫描电镜有二个探头(ET和GSED),分别在高真空和低真空下工作。因此,它除了保持传统扫描电镜功能外。由于增加了GSED探头,就增加了新的功能。GSED可以工作在低真空(约达20Torr)下,它安装在物镜极靴底部,探头上施以数百伏的正电压以吸引由样品激发出的二次电子,二次电子在探头电场中被加速并碰撞气体分子使其电离,部分气体电离成正离子和电子(这些电子被称为气体二次电子),这种加速一电离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初始二次电子信号呈连续比例级数放大,GSED探头接收这些信号并将其直接传到电子放大器放大成电信号去调制显象管或其它成像系统(见图2)。
1.2工作特点
(1)GSED探头不含高压元件,可以在低真空的多气体环境中工作,故可以观察含有适量水分的生物样品;(2)信号的初始放大靠电离气体分子进行,不再需要光电倍增管,GSED探头对光、对热不再敏感,故可以观察发光材料和使用热台;(3)当绝缘样品表面沉积电荷时,形成的电场会吸引被电离的气体中的正离子而被中和。故非导体样品表面不再进行金属化喷涂处理,从而更好地观察样品表面的细节;也节省了处理样品的中间环节;(4)由于GSED探头弥补了ET探头的缺点,使得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运用范围大大扩展。样品室内的适量气体对其工作性能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有益,气体越容易电离,所获得的放大增益越高,改变探头的偏置电压即可调节增益或适应于不同的气体。由于水蒸汽获取方便,没有毒性,容易电离,成像性能佳,因此成为最常用的气体。但GSED由于在物镜极靴下面,正对着样品,被放射电子由于能量大,能直接射向GSED探头,因此图像背景较深,对图像的对比度会有些影响。
相关文章
- 2024-05-22运用传播时间法的时差式超声流量计设计
- 2022-05-09负荷预估信号在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2023-01-12基于DSP和CPLD的电机智能保护装置的设计
- 2022-06-22基于智能天线技术的TD-SCDMA系统应用研究
- 2024-06-05符合新标准的医疗设备泄漏电流测试技术研究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