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用无线充电系统设计
0 引言
自从 1932 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问世以来, 人类不断在心脏起搏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开拓创新,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 心脏起搏器已经成为了一项成熟可靠的医疗技术, 自 1960 年起, 全世界已有约 200 万人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目前, 心脏起搏器主要采用内置电池作为动力源, 这种电池通常有 5~10 年的工作寿命, 可是一旦能量接近耗尽, 就需要动用手术更换电池, 然而患者对起搏器何时电量耗尽并没有把握, 甚至需要在使用年限的前 1~2 年内定期赴医院接受检查, 这无疑会造成一些年老病人的不便。 随着近 20 年来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许多新技术被应用于解决起搏器的动力源, 例如, 核动力起搏器和 “生物热电池” 相继问世。 最近几年, 无线充电技术成为热门的发展方向之一, 如将其运用于起搏器则无需手术取出旧电池, 即可为体内心脏起搏器充电, 一旦起搏器内的电池电力耗尽, 可在身体外用一台特制充电器为其充电, 从而极大地节约了患者的费用, 减少了痛苦。
1 功能需求分析
目前为止, 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心脏起搏器还处于方案设计和样机试制阶段, 根据相关的医疗仪器标准, 本文介绍的应用于心脏起搏器的无线充电设备应具备以下功能需求:
(1) 植入体内的接收端部分的体积力求尽可能小,以避免造成病人的不便。因此,最好采用贴片元器件和集成电路芯片,部分元器件的使用也需要考虑到相关医疗标准。
(2) 工作电压采用12~15V 直流电,减小病人由于设备漏电而可能受到高电压伤害的可能。
(3) 设备工作温度尽量低以防造成病人的不适,因此在组建放大电路时,要考虑三极管等元器件的工作温度,或者采用集成电路来代替散热大的元器件。
(4) 设备可以在5cm 以内稳定供电,以发射端工作时可以不接触到皮肤为最佳。
(5) 为了确保病人的安全,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了电压和电流保护电路,确保万无一失。
(6) 电路中采用漏电保护和抗干扰设计措施。
2 实现方案
实现无线充电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即电磁感应、 无线电波以及共振作用。 本文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方式, 整个设备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 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 这样选择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制造成本较低, 结构简单, 技术可靠。 电磁感应的能量传输原理并不复杂, 本质上就是电能和磁能随着电场与磁场的周期性变化, 以电磁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 如果需要产生电磁波, 首先要有电磁振荡,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其向空间辐射能量就越大, 在通常情况下电磁振荡的频率至少要高于 100kHz, 才会有足够的电磁辐射且使传输效率至少可以达到 50%。因此,如图1 所示。
相关文章
- 2023-02-24四通道水浸式超声C扫描检测软件研制
- 2024-03-20自动光栅单色仪波长标定技术
- 2023-05-17离焦和球差效应对高分辨率电镜性能参数的影响
- 2024-05-30水污染源在线明渠超声波流量计对比确认方法的探讨
- 2022-09-02线型光纤感温探测器应用在屋顶建筑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