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662钛合金热处理工艺
对直径为+95mm的ti-662钛合金棒材进行了热处理试验,研究了固溶和时效温度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时效温度600℃时,随同溶温度的升高,硬度、抗托强度及屈服强度提高,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减小;固溶温度为880℃时,随时效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减小,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增大.热处理工艺为880oC×1h,WQ+600oC×4h,AC时,材料的硬度、强度和塑性达到最佳匹配。
淬回火温度对6Cr13马氏体不锈钢组织的影响
采用透射电镜对淬回火处理后6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80℃淬火后组织以板条马氏体为主,有少量孪晶;1080℃淬火组织则全为孪晶马氏体;低温回火对980℃淬火后硬度的影响要小于其对1080oC淬火后硬度的影响。
风电内齿圈感应淬火工艺的过程控制
内齿圈是风电齿轮箱行星级传动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获得优良的热处理质量需要良好的工艺过程控制。从原材料控制、感应器制作、加热因素控制、冷却因素控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风电内齿圈感应淬火工艺的过程控制。
超深层QPQ处理的渗层组织和性能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纯弯曲疲劳试验机和磨损试验机等对经超深层QPQ处理渗层的显微组织、耐磨性和疲劳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超深层QPQ处理的45钢、40Cr和20钢的化合物层深度可达到70~80斗m、中间层厚度达到20斗m以上,耐磨性比深层QPQ处理成倍提高;45钢试样经超深层QPQ处理后的疲劳强度达到了376MPa,是45钢退火态的旋转弯曲疲劳强度的1.99倍,但只比45钢试样经深层QPQ处理的后的旋转弯曲疲劳强度提高了18MPa。
18Cr2Ni4WA钢的强烈淬火组织与性能
研究了18Cr2Ni4WA钢在840℃温度下保温时间15 min,采用CaCl2水溶液和液氮淬火介质进行冷却处理后(强烈淬火)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试样分别经CaCl2水溶液、液氮和CaCl2水溶液+液氮双介质淬火获得的显微组织主要为细小的板条马氏体。与传统淬火工艺比较,抗拉强度、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及冲击吸收能量均有显著提高。CaCl2水溶液淬火1 s再液氮淬火2 s后获得的综合力学性能较优。
退火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纳米化工业纯钛性能的影响
通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在工业纯钛表面制备出具有纳米晶体特征的表面层,并对其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利用光镜、分层显微硬度测试和极化曲线测量等手段,分别研究了机械研磨处理对工业纯钛和不同退火温度对表面机械研磨处理纳米化工业纯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使工业纯钛在0.5molfLH2SO4溶液中的耐腐蚀性变差,而低温退火可改善SMAT处理工业纯钛在0.5mol/LH:SO4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工业纯钛经表面纳米化+低温退火处理,可以提高其表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
退火温度对热轧态Mg-0.6Zr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
采用金相观察、硬度试验、动态机械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退火温度对热轧态Mg-0.6Zr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态Mg-0.6Zr合金经过1 h退火处理,硬度下降,阻尼性能提高,当退火温度在250~350℃范围内,阻尼性能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退火温度超过350℃后,阻尼性能增幅减小。该合金阻尼性能的变化基本符合G-L位错钉扎模型。
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退火工艺正交试验
以试验室模拟CSP工艺生产的Fe-3Si热轧钢带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及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取向硅钢初次再结晶退火工艺对高温退火后获得锋锐的高斯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取向硅钢两段式初次再结晶脱碳退火工艺参数加热段保温时间及加热温度是高温退火后获得锋锐高斯织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可信度分别在90%和85%以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退火工艺为:冷硬板经600℃保温3min和850℃保温6min。
单晶硅的纳米硬度测试分析
介绍了测量硬度的几种方法,分析了纳米压痕硬度测量的基本原理.用美国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中的TriboIndenter对单晶硅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尺寸效应纳米硬度值随着载荷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纳米级的压痕试验得到的单晶硅的硬度值要高于其他传统方法测得的宏观硬度值.
超声硬度计原理及其发展
超声硬度计是一种普适的无损测试仪器。通过对其工作原理的分析和与其他硬度测试仪器的对比,总结了超声硬度计在硬度测试上独特的优越性。现代电子技术和超声硬度测试方法的结合使得超声硬度计日臻完善,使其在国内外的使用也日益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