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匹勒公司的感应热处理
1988年3月19日~4月18日,随考察团去美国、加拿大、日本的卡特匹勒公司进行综合性的考察。主要考察内容是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技术资料管理,以及生产工艺与设备等。该公司在美国主要有KK变速箱装配厂、DD发动机厂、液压件厂、前后桥装配厂…本文主要介绍前后桥装配厂和液压件厂。
前悬挂油缸活塞杆断裂原因
某矿用卡车前悬挂油缸活塞杆在服役时发生断裂。采用宏观观察、化学成分分析、力学性能测试、断口分析以及金相检验等方法对该活塞杆断裂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活塞杆热处理工艺不当导致表面形成感应淬火裂纹,在恶劣的服役环境下,活塞杆表面裂纹尖端开始形成疲劳裂纹并向内扩展。当疲劳裂纹扩展到一定程度时,活塞杆所受载荷超过其承载力,最终导致其瞬间断裂。
重载齿轮轴感应淬火技术研究应用
通过对重载齿轮轴进行渗碳、调质及感应淬火试验研究,分析讨论了不同电流频率感应淬火对齿轮轴表面硬度、齿根硬度、齿心部硬度、硬度梯度、金相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18Cr2Ni4WA钢齿轮轴渗碳、调质加感应淬火,可以有效提高工件表面硬度至58 HRC以上,并整体提高淬硬层硬度梯度值,改善硬化层的金相组织;同时,确保齿心部硬度最佳,提高齿轮轴的弯曲疲劳强度。对含有较多Cr、Ni、W、Mo等低碳合金钢齿轮材料,提供了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热处理工艺方法。
风电内齿圈感应淬火工艺的过程控制
内齿圈是风电齿轮箱行星级传动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获得优良的热处理质量需要良好的工艺过程控制。从原材料控制、感应器制作、加热因素控制、冷却因素控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风电内齿圈感应淬火工艺的过程控制。
45钢曲轴的感应淬火工艺
针对45钢发动机曲轴感应淬火深度和功率、频率、加热时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热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曲轴感应淬火的有效硬化深度随频率的降低和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感应器和轴颈以及其两侧的合理间歇为0.5mm。
钢轨淬火数值模拟研究
钢轨轨端热处理作为提高钢轨性能的最后手段而得到普遍的重视,而感应淬火是钢轨全长淬火中广泛采用的热处理方法。以60kg/m的钢轨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在考虑钢轨感应加热过程中包含多种介质(工件、感应线圈、空气)和多种场(电磁场、温度场)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顺序耦合计算流程,对钢轨感应加热、保温、喷风冷却和空冷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从而模拟出了钢轨轨端淬火的温度场。
Fe-2Ni-0.5C粉末冶金钢内花键齿环的感应淬火
Fe-2Ni-0.5C粉末冶金钢制内花键齿环要求感应淬火,但采用10%PAG水溶液淬火时易开裂。采用16%PAG水溶液淬火,并适当降低加热速度和淬火温度,以及进行预冷淬火,结果在批量生产中该内花键齿环再未发生感应淬火开裂的情况。
变速器换档叉轴感应淬火工艺
我厂生产的依维柯28024变速箱为引进产品,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只用一根叉轴就能实现5档变速功能。换档叉轴结构独特,技术要求高,采用常规的感应淬火工艺难以达到外方图纸技术要求。经过反复研究与实践,我厂采取了零件屏蔽感应加热淬火及预先反变形的工艺方法,成功地解决?..
扶梯变速齿轮感应回火工艺研究
研究了某扶梯变速齿轮的3种不同感应回火工艺,并与传统回火工艺进行了对比。通过分析硬度分布、微观组织以及回火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对上述几种工艺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感应回火次数对硬度、组织及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较大。相比单次感应回火工艺,采用传统回火工艺后的齿面和齿根硬度分布较均匀。同时,通过采用多次感应回火工艺能够有效提高硬度分布均匀性,并得到细小的回火马氏体组织,且在齿轮表面形成较小压应力,有利于提高齿轮的韧性和疲劳强度。此外,针对典型的感应回火和传统回火工艺,进行了弯曲疲劳试验,验证了感应回火工艺的可行性。
液压动力式转向机中齿条的加工
介绍了双端输出转向机中齿条加工工艺过程,分析了齿条加工过程中裂纹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