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气泡泵理论模型与实验研究
应用两相流分相模型理论,对单压吸收式制冷系统中气泡泵在绝热弹状流工况下的工作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气泡泵的理论模型。并以饱和水为工质,对气泡泵的稳态工作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分析结果表明,气泡泵提升管的两相流流型与气体流量及沉浸比有关;随着气体流量或沉浸比的增加,提升管中两相流流型将发生改变,从而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曲线逐渐偏离;流型的改变只是使液体提升量随气体流量增加的增速减缓,对液体提升量并无抑制作用。分析结果对气泡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对单压吸收式制冷机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高热流密度自然对流条件下改善热传导性能的实验研究
对半导体制冷器件的热端散热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研制了适合高热流密度且自然对流散热的散热器.通过对试件的测定表明其传热性能比采用铝翅片加风扇的强制对流方式好,可实现低热阻、无噪声散热.这种散热器同样适合其它有静音要求同时需要传递高热流密度的场合.
高速透平膨胀制冷机热力性能实验研究
在增压透平膨胀制冷系统中采用了新型气浮轴承支承结构,并通过系统性能实验对该设备的热力参数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制冷机转速从40000 r/min提高到60000 r/min,制冷性能提高较大,工质流量提高了一倍,压缩机和膨胀机的出入口温差提高了一倍多,而功率却提高了近5倍。该实验结果可为增压透平膨胀机制冷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参考依据。
高温超导制冷机直接冷却中界面热阻的辨识与实验研究
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制冷机直接冷却高温超导磁体的发展.在高温超导直接冷却系统中,减小和控制界面热阻成了实现超导直接冷却的关键.界面热阻机制相当复杂,虽然可以用公式进行预测,但是最可靠的还是通过实验进行测量.本文介绍了界面热阻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装置,提出一种基于导热反问题的参数辩识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处理了氮化铝(AlN)与高温超导Bi-2223之间的界面热阻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压力和温度范围内,AlN与Bi-2223的界面热阻不随热流方向和升降温过程的变化而变化,而其界面热导随接触压力和界面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界面温度为55K时,接触压力从0.23MPa升高到0.55MPa后,界面热阻从0.02868m2*K*W-1下降到0.01109m2*K*W-1,降低了61.3%.在材料应力许可范围内适当增大接触压力可以降低界面热阻.研究内容为制冷机直接冷却高温超...
带能量回收分离器的混合工质气体液化系统实验
针对油润滑压缩机驱动的制冷循环低温工况时润滑油油堵问题,设计了一种兼有气液分离和能量回收功能的分离器,建立了相应的低温气体液化系统实验台,并对分离器的效果、系统整体的热力性能等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分离器在实现混合工质气液高效分离的同时还能回收一定冷量;系统整体降温快速平稳,并可稳定生产液化空气,系统效率为8.85%。
小流量涡流管热端加湿制冷系统实验研究
针对一种小流量涡流管加湿制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涡流管制冷系统不同入口压力下无加湿系统和有加湿系统的绝热效率曲线,指出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实验表明,有加湿系统可以大大提高涡流管的绝热效率。
多元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逆流换热器综合传热系数的实验研究
逆流换热器是多元混合工质低温节流制冷机中最为关键的部件之一,本文针对多元低温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机经常采用的管套管式逆流换热器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采用不同工质下的换热器温度、压力沿程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得到了混合工质逆流换热器的整机换热系数.实验中各条件都是真实制冷机的典型运行工况,实验结果加深了我们对采用多元混合工质在具有相变传热情况下的工作特性的了解,对今后制冷机换热器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帮助.
变阻尼电液控制系统及实验研究
介绍了液压系统提高阻尼比的方法,提出了可调液压阻尼器的电液控制系统。建立了该系统的数学模型,描述了系统阻尼比随液压流量压力系数变化的规律,分析了系统的主要性能参数对静动态特性的影响,以及系统的位置刚度和速度刚度因液压流量压力系数变化的规律。指出了系统阻尼比的变化会导致控制系统结构发生改变,系统的运动特性在合适的液压流量压力系数下会得到显著改善,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测量及动静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综述了利用激光测速技术进行叶轮机械内部流动测量的实验研究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对当前国际上研究热点之一--叶轮/扩压器动静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重点评述,指出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压力脉动衰减器的仿真及实验研究
该文通过频率法与CFD仿真相结合,分析了液压系统用压力脉动衰减器的压力脉动衰减频率特性,结果表明数学分析与CFD仿真分析结果吻合。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某型压力脉动衰减器的频率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