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套管内换热的实验研究
对超临界CO2在套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超临界CO2换热过程中,质量流率、压力和入口温度的变化对换热性能特性和压降的影响。实验得出,换热系数随着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而换热系数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少;入口温度的变化对换热系数基本没有影响;压降随着入口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给出了Re和Nu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于热声驱动器水冷却器传热和压降的讨论
作为热声驱动器的核心部件,冷却器性能直接影响整机性能.为进一步提高其性能,对两种不同型式的水冷却器的性能进行实验比较并对其各自的热阻和流阻进行分析计算,为今后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几种翼型涡流发生器强化换热及流阻性能的实验研究
在Re=4 000~38 000的紊流范围内,对矩形风道内分别布置有单排一对直角三角翼、矩形翼和梯形翼(斜边倾角φ=20°和12°两种)等涡流发生器的强化换热和压降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在稳态的气-水逆流换热方式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固定各涡流发生器的宽度b=70 mm、高宽比h/b=1/2及迎流攻角β=60°的共性条件下,矩形翼强化换热的效果最好,φ=20°梯形翼次之,直角三角翼和φ=12°梯形翼再次;矩形翼压力损失最大,直角三角翼和φ=20°梯形翼流阻较小.
竖直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流动压降的分析
文中对竖直圆管内液氮流动沸腾压降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热流密度、质量流量对液氮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影响以及热流密度对测试段总压降的影响。在本实验工况范围内,两相流摩擦压降随着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变大,且测试段总压降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分别利用均相模型、L-M模型和ChisholmB系数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比较了预测值与实验值,结果表明本实验工况下均相模型预测效果最好。
直接空冷机组排汽管道内加装导流片的流场的数值模拟
研究直接空冷机组排汽管道的重点是均衡各蒸汽分配管内的流量和降低压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在典型工况下对某600MW直接空冷汽轮发电机组排汽管道内的蒸汽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在管道内增加和调整导流片进行模拟来得出最佳的导流片布置方式。结果表明:在最佳导流片布置的情况下,蒸汽在蒸汽分配管道内流量均衡,流动阻力减少。
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传热性能探讨
根据Devonport关联式,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某平行流冷凝器,分析了迎面风速变化时空气侧主要结构参数(翅片间距、翅片高度、百叶窗间距和角度)对空气侧传热系数及压降的影响规律。为平行流冷凝器空气侧的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研究。
液体除湿丝网波纹填料应用特性研究
应用于液体除湿空调中的除湿/再生器采用氯化锂作为除湿溶液,对在逆流结构形式下液体夹带量、压降等特性在理论模型模拟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液体夹带量及气体压降随气液比、风量、溶液流量的非线性关联式。根据试验数据与理论研究的对比分析通过非线性回归获得了更精确的压降计算模型参数。
双钩波形板分离器的冷态试验研究
对双钩波形板分离器进行了冷态试验研究,对不同入口速度下波形板的总分离效率、单级分离效率和压降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入口湿度下的总分离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速时,提高入口速度有助于提高分离效率,但流速超过临界破膜速度(6m/s)后,二次携带现象明显,导致分离效率降低;增加波形板入口湿度时,总分离效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波形板前三级的分离水量显著高于后三级;入口速度对波形板压降的影响较为明显。试验结果对波形板分离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管内两相流摩擦压力损失计算研究进展
管内两相流摩擦压力损失计算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一直是热流体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对管内两相流摩擦压降计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与归纳,系统综述了分相摩擦倍增因子方法、全相摩擦倍增因子方法以及均相模型方法,并且对各模型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制冷剂在空调冷凝器内换热性能的比较
通过建立空调换热器分布参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对1122替代制冷剂R32、R410A、R407C和R290在翅片管冷凝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迎面风温和风速下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增加迎面风温或风速,R407C单位面积换热量,压降和质量流量最大;R290和R32压降和循环质量流量均小于R22;R410A虽然压降较小,但循环流量大;R290循环质量流量较R22小40%左右,且R290换热温差较小,换热系数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