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度在仪器准确度级别评定中的应用
0 引言
测量不确定度是现代误差理论的核心内容,自1993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七个国际组织共同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建立了在测量中评定和表达不确定度的一般规则以来,测量不确定度已成为表达测量结果的法定的主要形式与基本方法。在我国,1999 年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出版了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这是一个与 GUM 等同的评定与表示测量不确定度的技术规范,从而解决了国内测量结果的表示方法与形式的国际统一问题。[1]
随着测量不确定度知识的逐渐普及,使计量人员树立了较为严格和规范的测量结果表示的观念,但是由于计量学科本身发展的特性,在大量测量仪器的特性评定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误差”形式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并据此评定仪器的计量特性。而随着新版计量检定规程的修订,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在测量仪器特性评定中也越来越得到充分的考虑和应用。
1 测量仪器特性评定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计量学范畴内的测量仪器可以包括计量器具(单独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实物量具、标准物质、测量系统等各类用于测量和量值溯源的仪器。测量仪器的特性主要包括准确度等级、重复性、响应特性、灵敏度、鉴别力、分辨力、稳定性、漂移、响应时间等内容,根据仪器的不同而有差异。[2-3]
评定测量仪器的特性的项目、技术要求和方法,必须依据相应的检定规程、校准规程、技术标准、仪器说明书以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文件,评定形式一般采用型式评价、检定及校准 3 种形式。其中检定是“依照检定规程的要求,通过具体的操作,确定测量仪器的计量特性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以判断其是否合格”的过程,它由于具有法律性和符合性,因此更为常用,而且在我国往往是强制执行的。
在检定中,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根据常见应用划分,从而保证在应用中可以便捷地选用适当的测量仪器。经检定合格的测量仪器,检定证书中通常提供信息说明其达到某准确度等级要求,或其达到的最大允许误差或极限误差,这就是检定的符合性的具体体现。因此,准确度等级是测量仪器特性评定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特征量。
准确度等级指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测量仪器的等别、级别。将测量仪器的多个相关计量特性要求进行合理组合,规定为特定的准确度等级,目的是有利于量值传递或溯源,有利于测量仪器的组织生产和合理选用。
相关文章
- 2023-09-19超声的电磁脉冲激发方式的探讨
- 2023-05-17小波滤波法在涡街流量计中的应用
- 2022-09-21基于系统辨识的动态汽车衡称重方法
- 2023-04-12机械天平常见故障分析
- 2022-02-01高压变频器在制酸中的应用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