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流变液机理及行为描述的理论研究现状
概述了解释磁流变液链化机理的3种理论即磁畴理论、相变理论和偶极矩理论,以及链化机理的定量分析和数值模拟。同时介绍了3种描述磁流变液行为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即宏观本构描述、微观分析描述和数值模拟描述。上述磁流变液的基础理论研究对优化磁流变材料的配置和设计高性能磁流变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风电机组叶片翼型设计与气动性能分析
本研究介绍了风力发电机组叶片设计动量理论、叶素理论及其Glauert修正方法,并以某风场2.0 MW-D111风电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Bladed软件建模计算了该叶片的气动设计和整机功率曲线等性能,并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设计与实测数据结果比较符合,说明叶片翼型参数和设计方法是可行的。本研究对风电叶片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基质囊泡及其在骨矿化过程中的作用
基质囊泡(Matrix vesicles,MVs)是骨矿物初始形核生长的场所。骨矿化过程中,钙、磷酸根等离子经通道蛋白跨膜运输进入MVs内,当局部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磷酸钙晶体开始沉积。磷酸钙的存在形态包括无定形磷酸钙、磷酸八钙及羟基磷灰石等。MVs可以调节细胞内外基质中的钙和磷酸根离子的稳态及无机磷酸盐/无机焦磷酸盐的比值,提供磷酸钙晶体成核位点,在骨矿化的初始启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MVs的生物来源、分子组分、提取方法,MVs介导的骨矿化过程,以及近年来利用囊泡作为体外矿化模型模拟MVs矿化过程的研究进展。
钢芯铝绞线微动损伤机理及防护措施的研究进展
微动损伤普遍存在于钢芯铝绞线输电线路中,钢芯铝绞线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微动磨损及腐蚀加速了其失效过程,给输电线路造成巨大的隐患。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钢芯铝绞线微动损伤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其损伤机理,探讨了导线微动损伤的合理防护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尚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田口方法下钢化玻璃的冲蚀性能及损伤形貌
根据内蒙古沙尘暴分布特点,采用田口正交方法,利用模拟风沙环境侵蚀实验系统,分析可控因素(冲蚀角度、冲蚀速度和沙流量)在冲蚀试验中的稳定性以及对钢化玻璃的冲蚀磨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对冲蚀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冲蚀角度和冲蚀速度越大,信噪比越大,在冲蚀试验中数据越稳定,沙流量则相反;冲蚀角度对冲蚀率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冲蚀速度,沙流量的贡献最小。低角度时,钢化玻璃的质量损失主要由切削作用引起,SEM图中可见明显的犁沟;而高角度时,钢化玻璃的质量损失则由裂纹叠加引起,SEM图中显示为脆性断裂凹坑。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钢化玻璃表面损伤区域的深度和宽度相应增加;损伤区域形状由长条形趋向于圆锥形。
硼铁含量对铜基粉末冶金制动材料性能的影响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铜基制动摩擦材料,研究了硼铁添加量对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率的影响规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摩擦磨损表面形貌,并分析其摩擦磨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硼铁含量低(0%~6%)时,材料的摩擦系数显著降低,磨损率较高;硼铁含量高(9%~12%)时,材料在高速下的摩擦系数较高且波动不大,磨损率较小。材料的磨损在低速下以磨粒磨损为主,随着制动速度的增大,磨损逐渐变成以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的混合机制为主。综合比较可知,硼铁含量为12%时,材料的摩擦系数波动不大,在高速制动下趋于平稳,且其耐磨性能较好。
泡沫金属夹层板自冲铆接头的疲劳性能及失效机理
对铝合金自冲铆接头及泡沫金属夹层结构自冲铆接头进行疲劳实验,通过三参数经验公式采用S-N曲线拟合法绘制接头的F-N曲线,分析接头的疲劳寿命及泡沫金属夹层对自冲铆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头的疲劳失效断口进行观测,分析其微观失效机理。结果表明:泡沫金属夹层缩短了自冲铆接头的疲劳寿命,不同泡沫金属夹层对自冲铆接头疲劳性能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在高疲劳载荷下泡沫铜夹层接头疲劳性能更优。三组接头疲劳失效形式都为下板断裂,在高疲劳载荷下裂纹易在铆扣区域萌生,在中低疲劳载荷下裂纹萌生于下板一侧,沿铆扣区域下侧向板材另一侧扩展。
定向凝固法多晶硅杂质控制数值模拟概述
在传统能源日渐消耗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趋受到重视的形势下,太阳能光伏发电逐渐成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多晶硅凭借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成为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铸锭的品质和成本将直接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和光电转换效率。定向凝固法是制备多晶硅铸锭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晶硅生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熔体流动、杂质传输、固液界面的形状和结构以及缺陷。定向凝固过程中引入的有害杂质严重影响晶硅的机械和电学性能,是限制多晶硅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晶过程中定向凝固炉处于高温环境中,内部的传热传质极其复杂,不具备单一的线性关系和可推断性,且难于进行实验测量,因而数值模拟是研究定向凝固过程中传热传质现象的重要方式。降低长晶过程中杂质的含量可从两方面入手:(1)杂质的来源——原材料本...
超材料宽带圆偏振器的研究进展
超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可以作为选择圆偏振光的器件,即圆偏振器。随着偏振分辨成像系统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圆偏振器已被用于增强对比度、圆偏振显微镜以及生物分子的检测,如氨基酸、DNA和具有固有手性结构的葡萄糖,尤其是在可见光波长下工作的圆偏振器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已被用作控制复杂显示系统中光的偏振态的关键光学元件。然而通过传统方法获取圆偏振器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体积庞大、工作带宽窄等,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发展。近几年来,超材料中螺旋结构和堆叠结构的提出,促进了宽带圆偏振器的发展。本文简述了超材料中螺旋结构和堆叠结构形成宽带圆偏振器的偏振原理,详述了两种结构作为宽带圆偏振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进展。
TA1钛合金自冲铆接头力学性能及微动行为
本工作以TA1自冲铆接头为研究对象,基于拉伸-剪切和疲劳试验分析了接头的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从微观层面研究了接头的拉伸-剪切失效机理、疲劳失效机理及微动行为。结果表明拉伸-剪切失效模式为铆钉腿部从下板拉脱,铆钉颈部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疲劳失效模式主要为上板断裂失效,其疲劳极限约为1.18 kN。疲劳裂纹从上板与铆钉头接触部位萌生,在持续微动磨损及疲劳循环应力作用下,沿板厚和板宽方向不断扩展,直至接头疲劳断裂。微动磨损的剧烈程度直接影响接头疲劳失效模式。上板与铆钉头接触区的微动磨损源于板宽W区域,随着微动过程的不断进行,逐步向板长L区域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