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中速磨煤机工作辊轴、油缸活塞杆的修复
本文论述引进中速磨煤机工作辊轴、油缸活塞杆磨损情况,以及采用电刷镀工艺的修复方法。
基于Simscape的燃气轮机燃料控制阀建模及故障分析
目前国内对燃气设备的研究中,针对控制阀等阀门设备的研究仍有欠缺,其模型大多停留在单个的液压阀门或液压缸研究。对此,利用Simulink/Simscape组件针对从PI控制器到燃气管道的整个燃气轮机燃料控制阀进行建模,并针对固定节流孔堵塞、滑阀阀芯磨损、液压油污染等故障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其故障形式及原因。结果表明喷嘴挡板阀单侧固定节流孔堵塞、滑阀阀芯的磨损以及液压油中的杂质均会不同程度地造成阀门的响应迟缓,甚至堵塞卡滞。最后,针对当前电厂对阀门数据的监测提出如下建议可以根据实际运行状况使用电反馈伺服阀引入伺服阀阀芯位移信号及液压缸活塞位移等参数的监控以便更好地判断阀门健康状态。
MPS型中速磨煤机运行故障分析及其控制功能改进
在分析华能井冈山电厂3号机组及华能福州电厂5号机组MPS型中速磨煤机运行工况及故障现象的基础上,对原磨煤机加载控制功能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磨辊未提升跳闸磨煤机逻辑及加载降磨辊时自动减小反作用油压设定值等功能。改进后的控制逻辑实现了磨辊的自动调节、加载曲线调整、油压闭环无差调节等功能。运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控制逻辑克服了原控制逻辑功能单一、整定繁琐的缺点,有效防止了碾磨力与煤量/煤质不匹配时导致的磨煤机振动或堵煤,提高了MPS型中速磨煤机自动控制水平。
马鞍山电厂11号汽轮机组低压加热器出水温度异常原因分析及处理
加热器出水温度是判断加热器状况的重要监视参数,以马鞍山电厂1号汽轮机组2号低压加热器(低加)为例,分析了其出水温度异常的原因为4号低加换热器铜管大量泄漏,排挤3号低加抽汽,进而排挤2低加六段抽气而致,介绍了消除低压出水温度异常所采取的对策与处理结果.
热力系统广义能效分布矩阵方程及其应用
将锅炉作为特殊的混合式加热器,规定进出锅炉的辅助汽水为第五类辅助汽水,并在研究第五类辅助汽水构成规划的基础上,推导出热力系统广义能效分布矩阵议程,该方程较好地解决了能效分布矩阵议程对减温喷水,锅炉排污水等影响锅炉内部流量变化的特殊辅助汽水考虑不足的问题,是能效颁矩阵议程的扩展和补充,通过应用实例表明,与常规热平衡算法相比,该方法正确可行.
超超临界机组汽轮机带双列高压加热器热力性能试验的测量计算方法
针对带双列高压加热器的超超临界机组特点,分析了双列高压加热器水侧流量不平衡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实例计算表明,采用等流量分配的加热器热平衡方法完全满足机组性能考试试验标准,对试验条件和测点布置提出了具体要求.
电站燃煤锅炉暖风器投入条件分析
火力发电厂暖风器的投运一般是以空气预热器冷端空气温度低于当地的平均气温(也就是空气预热器设计进风温度),或者以锅炉制造厂提供的空气预热器入口风温为依据,但投入暖风器会使空气预热器产生腐蚀,甚至堵灰等。通过分析比较。认为暖风器的投入应该依据实际燃用煤种计算综合冷端平均温度,以保证空气预热器综冷端平均温度大于计算值为标准。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安全可靠。
IGCC电站设计集成与动态特性研究
介绍了国家“十五”863计划课题的“IGCC电站设计集成和动态特性研究”的进展和研究成果,包括:300MW以上大容量IGCC电站系统设计集成和优化技术;IGCC电站成套设计技术;IGCC电站系统及子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研究及仿真模型;IGCC电站仿真机;IGCC电站运行优化方法、性能考核方法、设备维护管理方法以及相应软件。研究成果已在IGCC电站的技术设计方案、可行性研究、实际设计中应用,标志着我国具有了独立设计、建设、运行IGCC电站的能力。
提高发电厂辅助车间辅控网可靠性的策略研究
总结大唐王滩妻公司辅助车间辅控网设计,实施及完善的方案和经验得出:(1)辅控网设计应统一规划。(2)输煤程控系统主站和各远程站间应采用光纤联接。(3)采取折衷方案解决测点较多的系统负荷偏重的问题.(4)改变干除灰及脱硫控制系统的配置,以解决通讯超时中断的问题.
喷流床煤气化炉的建模
采用小室建模法建立了喷流床(Texaco)煤气化炉的稳态数学模型,即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以及物质的质量平衡、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对每个小室进行室建模,模型考虑了气固流动过程及包括催化水煤气反应、煤焦与O2、CO2、H2、H2O等化学反应过程。该模型仿真结果与多个煤种的气化试验数据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