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结构和颗粒黏性对双螺旋输送机性能影响
对双螺旋输送机进行了离散元仿真,研究其在运输不同黏度物料时,不同参数和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并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适当的增大双螺旋输送机的螺旋转速和填充率可提高其输送能力;当输送机运输黏性物料时,两螺旋叶片间应采用大交叠量,错位量为半螺距的结构设计;当输送机运输无黏性物料时,两螺旋叶片间应采用无交叠量,错位量为半螺距的结构设计;双螺旋输送机更适合运输黏性物料;由于颗粒间的团聚作用,使得颗粒间碰撞以及颗粒和外壳间摩擦作用减小,颗粒的轴向平均速度增大,使得输送机整体功率消耗下降,输送量上升;颗粒间的团聚作用会在输送机底部形成空穴,所以其填充率不宜过大。以上结果可为双螺旋输送机工况选择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盾构螺旋机驱动密封故障处理与维修
以某隧道工程为例,结合多台盾构螺旋机驱动密封故障的处理和修复经验,分析盾构螺旋机驱动密封故障产生的原因,给出更换螺旋机驱动唇形密封、修复叶片、调整油脂注入量等处理措施。
螺旋输送机闸门密封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
螺旋输送机是土压平衡盾构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其作用是输送渣土及保持土仓压力稳定,而闸门是螺旋输送机保压的最后屏障,闸门通过调整其内部的闸门密封与门板之间的位置状态,来调节渣土的输送效率,进而保证土仓内的压力动态平衡。闸门密封属于动态密封,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磨损从而导致密封失效,文章通过多种密封结构形式,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校核,分析相同承压能力的情况,密封对门板的压力、摩擦力、寿命情况。为后续在高承压盾构下的闸门密封选型提供参考。
表面摩擦因数对颗粒螺旋输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为研究螺旋输送机工作表面摩擦因数对颗粒输送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离散单元法建立了螺旋输送机的三维离散元数值模型,分析不同表面摩擦因数下颗粒输运速度、作用力矩和作用能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摩擦因数增加,颗粒平均速度变化不大,但速度波动呈先增大后稳定趋势;随着表面摩擦因数增加,作用在内圆柱面和螺旋面上的力矩和能量均呈现增大趋势,力矩和能量的波动更加剧烈;作用在螺旋面上的力矩和能量要远大于作用在内圆柱面上的力矩和能量。合理降低螺旋面的表面摩擦因数可减小输运振动,提高螺旋输送机输运效率。
垂直螺旋输送机中颗粒群的运动特性分析
利用规范公式计算得到的生产率往往与实际值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简化了平均轴向速度的计算,以及没有考虑颗粒群在运动过程中的体积效应。为了较为精确地计算生产率,基于散体力学,考虑螺旋面和颗粒群升角的径向变化,对颗粒群角速度与半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平均轴向速度和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最后将具体的垂直螺旋输送机模型代入该公式中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和规范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值更加接近。
大倾角螺旋输送机中物料颗粒的运动特性研究
螺旋输送机在散料装卸和运输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且有向大倾角输送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倾角螺旋输送机中物料重力的影响使运动机理变得更为复杂,亟待研究。首先建立了简化的运动模型,分析了单个颗粒的运动特性。然后运用单质点法,推导出大倾角螺旋输送机物料输送的临界转速、轴向速度公式。接着给出生产率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理论计算值和相关实验数据的对比,表明计算模型能准确预测实际生产率。研究内容能帮助掌握大倾角螺旋输送机复杂的工作机理,优化机器性能,为新机型的研制和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基于EDEM软件的螺旋输送机仿真及分析
介绍了EDEM软件和离散单元法的计算模型和单元模型,并通过EDEM软件对螺旋输送机的运行进行了动态仿真和数据分析。基于离散单元法模型预测了螺旋输送机在输送过程中物料的质量流率、颗粒速度、能量功耗、能量耗散率与螺旋输送机倾角和转速的关系。
盾构机的螺旋输送机故障分析与维修
分析盾构机螺旋输送机故障,制定维修方案,及时解决实际维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盾构机能够尽快恢复掘进,给出大型设备从出现故障到维修排除故障的工作流程.
浅谈对盾构机螺旋液压系统的改造
螺旋输送机系统在盾构机施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盾构机出渣效率及整机掘进作业效率。该文就某型盾构机在施工中因液压核心系统发生的严重故障而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进行梳理与探讨,在液压和电气两个方面进行了改动探索与实践,供业内同行参考。
盾构螺旋输送机液压系统设计
简要介绍了盾构掘进机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功能;以此为基础,依据某地铁施工现场对盾构掘进机提出的技术性能要求,对其螺旋输送机液压系统进行了设计;设计方案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具有优良的实用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类工程用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