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22替代工质回热循环的性能分析
R22的替代工质的制冷性能通常比R22差,采用回热循环是改善循环性能的一种方法,但是增加回热器会带来成本的增加,而且不同的制冷剂在回热循环中的COP及容积制冷量的变化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问题,分析回热循环的特性和6种制冷剂(R290,R1270,R134a/R1270(0.45/0.55),R134a/R290(0.6/0.4),R407C和R410A)在回热循环中的容积制冷量和COP的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R134a,/R1270,R290和R134a/R290系统使用回热器后,性能改善较大,R410A系统只有在高冷凝温度、高过热度时才有必要使用回热器,其余替代工质系统使用回热器,其系统性能改善不明显。
吸附制冷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及评价
运用热力学原理对吸附制冷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推导出了各过程的热力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性能系数COP的表达式.同时也探讨了系统的各个工作温度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附制冷过程中,适当地降低冷凝温度、蒸发温度和吸附温度,同时适当地提高脱附温度,可以提高系统的循环性能.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闪蒸流动的特性
针对制冷剂在毛细管中闪蒸流动过程出现的热力学不平衡现象,基于毛细管内的'综合成核'理论,建立了气泡密度模型和气泡成长模型以及闪蒸流动数学模型.计算出反映毛细管内制冷剂闪蒸流动过程特性的重要参数--气化欠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和入口温度的降低,气化欠压增大.
低温展示柜冷风幕射流的数学模型
本文针对低温展示冷风幕的流动换热特性,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完整的受限低温变密度湍浮力射流数学模型来描绘冷风幕流动换热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低温展示柜冷风幕的流动换热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学基础.
制冷剂在毛细管内的两相流特性研究
基于制冷剂在两相流动区处于热力不平衡状态的观点,建立了两相流动区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计算出压力、温度、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分布.结果表明制冷剂液体和气体的速度差会沿着毛细管的长度方向逐渐增大;制冷剂质量流量随着入口压力和过冷度的增加而增加.
化学吸附式制冷新技术
由于吸附式制冷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和没有环境破环性,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化学吸附的机理和目前的研究状况,对化学吸附式制冷的一些新技术进行了探讨.
N2O跨临界二级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及回热特性
为解决CO2跨临界循环能效低、排气压力高的问题,将天然工质N2O用于跨临界循环,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比较了CO2和N2O用于二级蒸气压缩跨临界循环的性能,并分析了回热效率对于CO2和N2O系统能效CcOp和最优高压侧排气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N2O用于二级蒸气压缩跨临界制冷循环中的综合性能要优于CO2,在所选定的工况范围内,N2O的CcOp值比CO2最多提高13.3%,最优高压侧排气压力最多降低17.7%。回热效率对于CO2和N2O系统的最优高压侧排气压力几乎没有影响,回热循环对于CO2二级压缩跨临界系统的能效提升更为有利。
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状况
在介绍自复叠制冷循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自复叠循环选取混合工质的几点要求,分析目前自复叠制冷循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循环中各部件对循环性能的影响,以促进其推广使用。
不同制冷剂在空调冷凝器内换热性能的比较
通过建立空调换热器分布参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对R22替代制冷剂R32、R410A、R407C和R290在翅片管冷凝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迎面风温和风速下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增加迎面风温或风速,R407C单位面积换热量,压降和质量流量最大;R290和R32压降和循环质量流量均小于R22;R410A虽然压降较小,但循环流量大;R290循环质量流量较R22小40%左右,且R290换热温差较小,换热系数较高。
不同制冷剂在空调冷凝器内换热性能的比较
通过建立空调换热器分布参数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进而对1122替代制冷剂R32、R410A、R407C和R290在翅片管冷凝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迎面风温和风速下冷凝器的流动和传热规律。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增加迎面风温或风速,R407C单位面积换热量,压降和质量流量最大;R290和R32压降和循环质量流量均小于R22;R410A虽然压降较小,但循环流量大;R290循环质量流量较R22小40%左右,且R290换热温差较小,换热系数较高。